第220章 第 220 章(1 / 2)

宣和帝下令, 命四位王爺留在災區主持災後重建工作,並徹查此次災區官員貪汙受賄一事。

如果不是因為災情太過嚴峻, 而百姓傷亡慘重,宣和帝壓根不會去寫什麼勞什子的“罪己詔”。而他的大臣們非但沒有幫著他一同砥礪前行,反而還一個勁兒地拖他後腿!

真正有罪的應該是那些貪官汙吏才對!

宣和帝已經打定主意了,不論此次查到的是誰, 就算是皇親國戚,那也一律嚴懲不貸。

宗室裡總有那麼些人仗著自己輩分高就“倚老賣老”,宣和帝已經忍了他們很久了。有些人就是這樣, 仗著自己是宗室就認為自己有了一張免死金牌。

宣和帝對宗室那群人的尿性可是了解得很。

朝臣們自然不敢在這個節骨眼上針對這件事發表什麼言論,更是巴不得宣和帝不在早朝的時候提了。

墨珣才剛當官不久,還是個清水衙門, 彆說他本身就對錢財沒什麼概念,就算他有概念想貪汙受賄,那也得彆人瞧得上啊!

而越國公, 墨珣與他相處良久, 自然也知道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孤臣,這就連被人連累的可能性就小了。

所以, 他們這一家還真是淡定得很。

平常大臣們的辦公衙門都在宮裡,墨珣自然沒能瞧見他們有多著急、多焦慮,反正麵上自是一派的雲淡風輕,就算聊到那些已經被下獄的貪官, 那也是滿腔怒火、同仇敵愾的。

不過自從墨珣上次聽到有幾位大臣私下裡聊到那些被抓了的貪官, 是以一種憂心忡忡的語氣之後, 墨珣就不會再相信他們表麵上的寧靜了。這些人不過是沒逮到機會罷了,不代表他們不貪心。更有甚者,或者已經收受了賄賂,所以正是沆瀣一氣。

就像越國公所說的,這些事並不歸墨珣管。而且墨珣相信越國公其實早就已經知道有人貪汙受賄,不過是出於種種的考量,也可能是因為沒有證據,這才放任他們逍遙法外。不僅如此,或許連宣和帝也早就知道了。

墨珣這段時間在編修年史,倒是之前以前也曾抓過貪官,朝廷的手段也是嚴厲,每次抓到之後處罰都很是利落。但或許是因為監察得不夠,導致了抓到大貪官的次數也並不多。上下包庇必定是有,否則不會藏得這麼深。

而這一次抓得那麼痛快,首先是因為派到地方上的欽差大臣是四位王爺。這四位更是卯足了勁兒互相較著勁,自然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你抓一個,我也要抓一個。再者,宣和帝刻意為四位王爺挑了位置,儘量將王爺們派到並不支持他們的地方去。最後,宣和帝已經表現得那麼明顯,他篤定了此次必定有人貪汙賑災的銀兩。如果最後什麼都抓不出來,或者隻拉了幾隻小蝦米來頂嘴,恐怕還會落得一個辦事不力的頭銜。

想到這裡,墨珣忽然眼睛一眯。他在查資料的時候就覺得有些奇怪,以前雖然也有過類似與今次這麼大的水災,但卻從來沒有撥過這麼多的錢。當時墨珣隻認為是當時的財政收入不及現在,而且又有戰爭,這才使得朝廷撥不出款來……不過現在細細想來,說不準就是宣和帝刻意為之了。

當然,這也不過就是墨珣的猜測罷了。畢竟宣和帝的決斷不會告訴墨珣,而宣和帝在收到之前那些被派到地方上的官員上報的計劃和所需預算的時候,會不會又另外挑了人重新核算一遍……這些都尚未可知。如果這一切都儘在宣和帝的掌握之中,那麼墨珣不得不說,宣和帝的心思果然難測。

墨珣想的這些,越國公應該也是不知情的。如果他知道,怎麼都會提點自己兩句,也就不會是一副讓自己不要多管閒事的口吻了。

因為國庫空虛的緣故,災後重建的錢,宣和帝允許王爺們先行動用從貪官家中查抄出來的贓款,但也要求款項要列明,同時需得寫奏折。洪水退去之後,宣和帝並未將查閱災區奏折的權限還給禦史台。也就是說,隻要是四個王爺遞上來的奏折,仍是不需要經過禦史台,直接呈交到宣和帝麵前的。好在王爺們的奏折也並不多,宣和帝自己處理起來也很快。

不過,在收到王爺們奏折的第二天早朝,宣和帝便會讓柱下禦史將王爺們奏折上的內容念給朝臣聽。四個王爺將審理官員、賑災物資發放、災後工程建設等等,一係列事情都事無巨細地寫在了奏折上,這就使得墨珣在太和殿外站著的時間比以往要長了不少。

朝臣們一時也拿不準宣和帝究竟意欲何為,隻是宣和帝這段時間發怒的次數變少了,在早朝的時候也變得不怎麼愛說話。而宣和帝不說話,那就是要等著朝臣們發表言論了。但是,多說多錯的道理,人人都懂。於是朝中人人自危,更是擔心自己一著不慎,就引來了宣和帝的怒火。

這日柱下禦史從宣和帝的貼身內監手中接過奏折,這就開始朗聲讀了起來。

大致意思是說,繁楚王在榆州查貪汙受賄,發現以林家為首的皇商,在賑災過程中,以次充好,以陳年舊米代替新米,將發黴受潮的穀子送到災區以作賑災之用,想借此蒙混過關,騙取朝廷的補助及免征免稅。

這件事如果是放在以前,那恐怕連提都沒人會去提。但是正是在這種風尖浪口,宣和帝正在氣頭上的時候,那就十分地耐人尋味了。

林家本就是墨珣的嶽家,墨珣較之其他自然也就更上心些。

“愛卿們怎麼看?”這封奏折早就已經到了宣和帝手中,所以此時宣和帝問起朝臣們的時候倒也心平氣和。

“必須嚴查!”

“臣附議!”

……

宣和帝當即滿意地點點頭,“朕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朕已經下旨,讓四個皇子徹查此事。”

接著便是朝臣們山呼“皇上聖明”的聲音。而朝臣們的呼聲這麼大,站在大殿外頭不可能聽不到。在墨珣身邊的大臣不見得全都有聽到剛才宣和帝和在太和殿內大臣們正在討論什麼事,但此時卻也不妨礙他們跟著高呼。

人人都愛聽好話,宣和帝自然也不例外。

大概是宣和帝的心情不錯,使得朝堂之上的氣氛也有所緩解。否則朝臣們總覺得宣和帝麵上雖是笑著的,但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忽然變了臉色。

退朝之後,墨珣便也隨著同僚們一起回了翰林院。

翰林院裡有翰林院掌院學士從二品;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乃從四品;另有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這些從五品;接下來就是墨珣這樣的從六品翰林院修撰;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從八品的翰林院典簿;從九品翰林院侍詔,以及翰林院孔目這種連品階都沒有的。

大多數的翰林官員都是站在殿外,並沒有聽到柱下禦史念奏折,否則說不準又有人要過來問墨珣。畢竟墨珣和林醉的婚事,辦得那般盛大,當真是整個京城人人皆知。墨珣成了林家的乘龍快婿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翰林院也總有人在墨珣麵前提起此事。不過,後來因為水災的事鬨得太大了,大家的注意力才被轉移罷了。

墨珣今天在太和殿外聽到“皇商以次充好,騙取朝廷補助及免征免稅”一事,他自然不會主動在彆的官員麵前提起,免得引人懷疑。他對於林家的事知之甚少,當然也不能就此下結論。就像墨珣現下已經走上了仕途,卻也不並不知道哪個是好官,哪個是貪官一樣。每個人在自己心中對“好官”的定義必定都是不同的,像越國公這樣,墨珣也不知道他究竟算不算是一個好官。

不過,墨珣也沒有想過要就此事回去問林醉。在關於林醉與林家關係的某些方麵,墨珣和越國公的想法是一致的——林醉身為一個哥兒,既然不能夠繼承林家的家業,那麼林風琅將自己在商業上的作為同林醉說的可能性完全是微乎其微的。墨珣如果就這麼跟林醉提起,不但無法獲得任何有用的信息,反而還會讓林醉也跟著一起擔心。

墨珣隻要一聯想到林醉因為林家的事而提心吊膽、寢食難安的樣子,立刻眉頭就皺了起來。

“皇商用黴米充當良米來賑災”的事隻是在早朝結束之後的一會兒功夫便已經傳遍了整個宮中,這下不用墨珣說,翰林院便已經有人帶著探究的視線來看他了。

墨珣完全當作沒有察覺到,也沒有絲毫與彆人對視的**。

不過倒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吃墨珣這套的,就算墨珣沒有任何反應,那也隻會讓彆人以為他是還不知道這件事,而出於“好意”,從而主動將這件事告訴他。

墨珣聽完了同僚的話,隻是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之後便沒有再多說什麼。

“墨修纂不擔心?”

墨珣搖搖頭,並未作答。

墨珣如果答“不擔心”,那意思是“因為林家並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所以他不擔心”,但對方卻也完全可以將之曲解為“林家早有準備,所以並不擔心會被查”。總之,他還是不要輕易開口的好。

更何況,墨珣也確實不知道林家有沒有做過這樣的事。就算有,林家也不可能告訴墨珣。縱使墨珣出了宮之後去問,怕是也什麼都問不出來。

越國公倒是直接就在回府的馬車上就跟墨珣聊上了。越國公想來也是知道這件事瞞不住,這就跟墨珣說:“你不要太擔心,一切等繁楚王那邊查到了結果再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