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皇上在這段時間,身子骨忽然不行了,任何一個皇子在邊關,想要趕回來,那都是不容易的。
且不說路途遙遠,就說兩軍對壘,豈有丟下將士獨自回京的理兒
如果真那麼湊巧,傳位詔書上頭的名字,正正好就是領兵前往邊關的王爺的名字好嘛,回來皇位肯定就易主了;
那萬一詔書上不是前往邊關的王爺的名字,那在京裡的王爺即了位,肯定也會擔心在邊關的王爺會擁兵自重
就眼前的這麼個情況,誰敢站出來
朝臣們的顧慮比王爺們還多一些不單是糧草、軍餉,還有就是這一仗,贏了倒也罷,輸了恐怕性命不保。
幾個王爺帶兵打仗,輸了,頂多就是被皇上厭棄,不會丟了性命。可換成臣子,那就不一樣了
打仗,生靈塗炭,橫屍遍野,這些都是需要有人來承擔的。皇上肯定不會將這些過錯都歸咎到自己身上,所以,這樣的“重罪”隻能由帶兵打仗的臣子擔下了。
宣和帝等了又等,還是沒能等到有人站出來。他提了一口氣,剛才指名,可這口氣卻沒能提起來,反倒是一下子背過了氣去。
這可跟之前的“睡著”不同,這是真的暈過去了。
再結合之前的幾次,這下不管宮裡是怎麼說的,朝臣們都隻信自己看到的了。
宣和帝這次暈倒,倒也沒有很久,可就這麼一小會兒功夫,每個人的心態都已發生了改變。
就連宣和帝自己,在醒來了之後,都已不複在朝堂上時的那般中氣十足。
要叫一直在宣和帝跟前伺候的馬公公來說,那就是皇上仿佛在呼吸之間,便已蒼老了整整十歲。
宣和帝這會兒醒來,已是不想再問朝臣們誰願意去了,乾脆直接指了名。
而他幾個皇兒的心思,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他自己也是從皇子位上過來的,當然知道自己在大殿之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暈倒,幾個皇兒會怎麼想他們在覬覦著自己的皇位,早就在心裡咒著自己早點死了。
宣和帝本身就是一個冷情冷性的帝王,對他而言,父子親情還不如王權在握更實在些。
皇家的冷血和殺戮,宣和帝是已經見慣了的。
在宣和帝看來,這個王位是他的,那麼,他願意給誰,那是他的自由。
可在他還沒有想要交付給彆人之前,不論是誰,隻要覬覦,那便等同於是在搶。
跟宣和帝搶東西,那無異於是在與虎謀皮。
宣和帝當年會那麼寵愛五翁主,無非就是因為五翁主不會覬覦自己的皇位。
換句話說,就算五翁主覬覦了又如何一個哥兒,難道還妄想著要當皇帝不成
當五翁主擋在了宣和帝一統江山的大業麵前時,這份喜愛其實也可以全然被宣和帝所放棄。
是以這個時候,當宣和帝覺察到了幾個兒子的心思之後,本來已經不堪重負的心,忽然又劇烈地跳動起來。
除卻擬定文官武將前往邊關打仗之外,宣和帝乾脆又下了一道聖旨,給京裡幾個已經封了王的王爺都封了地,並命他們接到聖旨之後,即刻離京前往封地,不得在京城逗留。
給諸侯、王爵封地,這是很早就已經停了的。
但到了這會兒,宣和帝擔心幾個兒子會爭奪皇位,便將這件事又提了起來。
宣和帝本來就不願意給幾個皇子封地,可眼下,他若想將所有的皇子派出去,隻有這個方式最為穩妥了。
皇子們的封地極小,充其量就是幾個縣,都不是什麼富庶之地,而且,全都是山高皇帝遠的地方。
在這麼個節骨眼子上,這樣的聖旨下來,讓幾個王爺都變了臉色。
就是在宣和帝麵前裝得再好的王爺都頂不住這樣的壓力被父皇安排到如此偏遠的地方,萬一京裡出了什麼變故,那他們就是插了翅膀也趕不回來了。
宣和帝根本沒想等朝臣們反對,直接特意在聖旨之中言明了,讓幾個王爺接到聖旨之後即刻啟程。
聖旨是不可違抗的,就算心裡再不願意,接到聖旨的這一刻起,王爺們便也隻能馬上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出發。
就算大臣們要提出反對意見,那也等到隔日早朝的時候再提了。
否則,就為了這件事,臣子特意跑到宣和帝麵前讓他收回成命,這恐怕會適得其反,隻會讓皇上對幾位王爺愈發不喜。,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