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宗室該說的話也說了,該勸的,他們也都勸了,宣和帝肯不肯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軒王還不是宣和帝的皇叔,是景和帝的兄弟,大行皇帝的皇叔。
所以,在輩分上,老軒王就高了。
再加上,這個老皇叔很拎得清,從來不插手朝廷政事,就在府裡養養花、溜溜鳥,傷天害理的事也不乾這樣一來,無論是大行皇帝還是宣和帝,都不會隨意虧待他。
由他來從中說項,可能宣和帝還會聽進去一些。
這個老皇叔本來是不想趟這趟渾水的,但耐不住宗室一個勁的求,隻能到宮裡走這麼一遭了。
反正,老皇叔進宮,也就是把其他人在他麵前交代過的話又轉述一遍罷了,倒也不費多大勁兒。
總歸又不需要他去想內容。
老皇叔年紀大了,宗室也怕他記不清,連著說了好幾遍,甚至還派了一個腦筋清楚的年輕宗室子弟跟著,一路進的宮。
朝臣這邊還沒去找宗室呢,宗室自己就進宮了,倒也讓大臣們歇了口氣。
他們勸宣和帝,可不是為了一己私欲,而是為了大周的百年基業。這麼想著,宗室也是理直氣壯,也給老皇叔壯了壯膽。
宣和帝雖說不耐煩跟宗室打交道,但為了賢名,自即位以來,對宗室也都是客客氣氣的。否則,他也不會為了名聲忍了錢正新那麼長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宣和帝對宗室的態度,這才使得宣和帝之前將自己的手足兄弟儘數斬殺的時候,宗室閉了嘴。主要是,他們吭聲也沒用,到時候宣和帝把他們一起殺了
知道宣和帝的性子並不如大行皇帝那般寬厚,所以大多數時候,宗室都是夾著尾巴做人,不會到宣和帝麵前來惹眼。
這一次,要不是實在沒辦法,誰願意來呀
宣和帝本就是一怒之下才下旨命幾個王爺就藩的,現在吃了“仙丹”,身體好了些,自然也有些後悔。這會兒老皇叔進宮,宣和帝也是耐著性子把老皇叔的話都聽完了。
老皇叔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但勝在口齒還算清晰,腦筋也有條理。他隻管把宗室的話傳到,宣和帝聽不聽,他才不管。
當初,老皇叔就是這麼個態度才能活到現在。這會兒,他到這把年紀了,更不圖什麼了。
宣和帝一直防著宗室,所以宗室子弟除非自己有能耐的,否則幾乎沒有在朝堂上行走的。
這些年來,宗室一些年長的也都有些藏拙和“養廢”的意思,所以大都是拿了俸祿賦閒在家。現在,叫他們站出來為宣和帝排憂解難是不大可能了。但宣和帝把皇子全都搞到外頭去,那就不行了。這個不合祖宗家法,他們宗室得站出來說話的。
“皇帝,你也知道,你搞的那個秘密立儲,本來就不合祖宗家法。”
老皇叔也很無奈,之前宣和帝秘密立儲的時候,他們宗室一句話都沒吭。
正是因為知道不合規矩,宗室也不瞎摻和了。而宗室這般裝聾作啞,倒也方便了宣和帝力排眾議,把事情辦下來所以,認真算起來,宣和帝是還得承他們的情的。
隻是不知道宣和帝到底承不承了。
這種事本就是心照不宣的,宣和帝欠了宗室的人情,宗室嘴巴裡老念叨沒用,得宣和帝自己心裡記著才行。
宣和帝點點頭,倒也沒有說什麼。他知道老皇叔不是要翻這個老黃曆,隻是做個鋪墊罷了。
“現在,災民在外頭鬨,雅礱那邊看起來也是要打仗了,就這麼個節骨眼子上,你給幾個王爺安排了封地,讓他們都離了京”老皇叔語重心長道“如果你立了太子,把太子留在京城,命其他皇子就藩就算了。這會兒京裡全空了,萬一出個什麼事還得了”
“祖宗規矩向來如此,就是先帝禦駕親征,這京裡也都是要有個儲君在的。”
宣和帝知道老皇叔這個話是沒錯,但他心裡就是覺著,幾個皇兒年紀大了,心也大了。
老皇叔倒是不管宣和帝怎麼想得,隻擔心自己進宮時間一久就忘了要說什麼了,便繼續道“封地都多少年沒有封地了。”
宣和帝被老皇叔說得也是一怔。
當初,先帝就是害怕宗室就藩之後難以管轄,這才廢了封地一說。後來,宣和帝繼位之後,把親兄弟弄得死的死、殘的殘,但這也是暗地裡,明麵上他可不敢這麼乾。後來也整了封地,把那是不成氣候的丟了過去本來也想著他們反正也沒幾年好活了,等人一死再把封地弄回來就是
現在聽到老皇叔這麼說起,宣和帝才有些施施然。他這麼緊著想打雅礱,自然是本著要“將雅礱納入大周的國土”的心思。可他那頭拚命挑起戰爭,這頭卻又把地封出去
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封地”亦是大周的國土,但總歸還是不一樣的。這一個沒管住,日後可就是國家割據了。
早前,大周就是從一個分封的小國家逐漸吞並周邊,漸漸壯大起來的。
老皇叔其實是說著說著就忘了自己要再說什麼,但隱約記得“封地”兩個字,這才隨便補了一句。反正陰差陽錯,落到了宣和帝耳朵裡,意思也跟來之前,宗室交代給老皇叔的差不多了。
老皇叔剛才就已經忘記了自己要說什麼,這會兒就更是想不起來了。
“”
沉默了半晌,老皇叔乾脆就從椅子上起了身,“臣言儘於此,還望皇上多多斟酌。”
宣和帝一聽老軒王這麼說,就知道他是因為年紀大了,忘性也大,眼下怕是都已經想不起自己進宮來做什麼了。
思及此處,宣和帝便也點點頭,“老皇叔慢走。”,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