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皇上這一次暈倒是在早朝的時候, 是以,所有的臣子都留在了宮裡等候消息,就連墨珣也不例外。
與“皇上醒了”一同傳來的是“皇上勒令王爺們就藩”的消息
這下可好, 本來就已經急不可耐的朝臣們全都坐不住了。更有甚者, 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像是屁股上被針了一樣猛地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打翻茶盞什麼的,已經不算是特彆顯眼的事了。
這次被派來傳訊的並不是什麼特彆眼熟的內監,朝臣們就是把他團團圍住, 也問不出什麼子醜寅卯來。
傳消息的小內監好不容易才從這些大臣的手中逃脫,這就頭也不回地朝外走了。
整個堂屋亂成了一鍋粥,吵吵嚷嚷了一陣之後,所有人便將視線投向了太尉、丞相、禦史丞, 就等著他們給拿拿主意了。
大臣們心裡再著急, 也知道自己是沒什麼資格到宣和帝麵前提反對意見的。
就是想以死相諫,那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能諫的。
現在的“三公”裡頭, 隻剩下年太尉是前朝老臣了。
這下可好, 劉丞相和禦史丞也齊刷刷地看向了年太尉。
年太尉見狀, 直接就在心裡罵起爹來了。
宣和帝辦的這個事,本來就不合規矩。
或者從一開始, 宣和帝就沒有按規矩辦過他秘密立儲,並未公布儲君人選。現在,又要將所有的皇子全都調離京城
那萬一,在這期間, 宣和帝出了什麼事, 那京裡誰能來主持大局
現在, 災民之中似乎已經隱隱有了領頭人,要是皇上在王爺們離京的過程中出了什麼事,讓有心人趁虛而入大周的基業可怎麼辦
而且,年衣柏能一直安穩地居於太尉一職,本也不是什麼善茬。如果不是因為知道宣和帝擔心外戚攬權,年太尉恐怕還要安排自己的孫子、重孫進宮呢。
宣和帝剛即位的那幾年並沒有選秀,倒也熄了很多人的心思,卻也讓很多人窺見了宣和帝的想法宣和帝已不再能容忍像錢正新那樣的情況出現了。
就是因為冷家一直安安分分,所以宣和帝才能容得下冷家,皇貴君也才能一直穩坐君後的位置。所以說,冷家確實聰明得很。而年太尉也是,一開始就向大皇子遞了投名狀。
大皇子既占了嫡,又占了長,隻要不自尋死路,繼承皇位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有這麼個想法的大臣當然不止年太尉一個。
可是,宣和帝偏偏就不按牌理出牌,搞了個什麼“秘密立儲”。這可不亞於平地一聲驚雷,使得所有人的心思都跟著活泛起來了。
如果宣和帝想將皇位傳給大皇子,那根本不需要折騰這個,直接將大皇子立為太子就行了。
秘密立儲的消息一經傳出,朝臣們看大皇子的眼神也有些變化。
這就好比已經是彆人將你的囊中之物堂而皇之地拿走了
年太尉早早就向大皇子投誠,哪怕秘密立儲的事傳了出來,他也不好再另謀出路了。
所以這會兒,就算朝臣們不看他,年太尉也是要去宣和帝麵前走上一遭的。
畢竟宣和帝此舉不妥,更不合祖宗家法,他若是裝聾作啞,那才奇怪呢。
隻是,這一次麵見宣和帝,倒也不能一大堆人一起去。
宣和帝眼下怕是鑽進了死胡同,應當很難聽進彆人的意見和建議了。如果他們一次性去太多人,恐怕會讓皇上以為他們要逼宮。
真正意義上的適得其反。
這個時候,單單年太尉一個人進宮怕是沒用,可能還要讓宗室先走一遭才行。
就年太尉跟大臣們商量事情的這麼個空檔,宣和帝已經服下了術士最新煉製出的丹藥。
那個丹藥本就不是什麼仙丹,卻是與當初宣和帝給林醺與錢丞相的丹藥差不離的。
就在這麼短短的時間裡,發生了這麼多事,術士哪有這種本事,這麼快就給宣和帝煉出丹藥來既已知道宣和帝身子不行了,在拿不出仙丹、無力回天的時候,還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宗室本來就不怎麼管事,於他們而言,無論最後是誰當上了皇帝,反正都是他們大周的正統。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宣和帝已下旨命皇子們就藩,那京裡剩下的就是一些宗親了壞了規矩就算了,這麼做根本就是橫生枝節。
就算宣和帝已經寫了傳位詔書又如何到時候隻要有人能夠搶下先機,到時候再矯詔一番,後來者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你說你是來清君側的,那我還說你謀朝篡位呢
京裡的宗室子弟也都是皇家的血脈,宣和帝這麼做,反而讓許多人都坐不住了。倒不是真惦記上這個皇位,而是擔心宣和帝接下來心情不好,會拿宗室出氣。
親生兒子尚且都會引起他的忌憚,更遑論是宗室了。
宗室那邊眼看著平靜的局麵就要被宣和帝打破了,這就一合計,趕忙請了老皇叔軒王進宮來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