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第 373 章(1 / 2)

墨珣站在殿外, 百無聊賴到險些打了個嗬欠。

把滿朝文武都叫過來,就跟聽審似的。但實際上,站在外頭的這些, 除了能聽到裡頭吵吵嚷嚷的聲響之外, 根本聽不清裡頭在說什麼。

也就是等到錦碩王被宗正寺的人帶走, 站在殿外的人才小聲議論起來。

大家其實都已經知道了這一次上朝議事的內容,定是與刑部最近正在查的案子有關。

可現在,倒是錦碩王被帶走

“大皇子這是怎麼回事”

“我曾聽了傳聞,說刺殺的事是大皇子自己搞出來的。”

“刑部不是查到行刺的有兩撥人嗎”

“是了,我也是這麼聽說。”

“應當是有彆人也動了行刺的心思。”

料理過了二皇子之後, 宣和帝停了好長一段時間, 才打開刑部尚書送上來的奏折看了一遍。

在滿朝文武看來,宣和帝是因為被兩個皇子氣狠了,為了平複情緒才噤聲了一段時間。

然而,隻有宣和帝自己知道, 他是因為坐在龍椅上看著太和殿裡站著的滿朝文武, 腦子裡一片空白, 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點什麼,才會一言不發。

甚至於, 他是因為摸到了自己手邊的奏折, 才想起來應該看上一眼。

與殿內官員的反應不同, 墨珣是沒有絲毫心理障礙地“看著”宣和帝的。

看到宣和帝眼裡透著的迷茫, 墨珣倒是絲毫不覺得意外, 甚至還在心裡點了點頭。

這才合常理嘛。

多活了這麼長時間, 宣和帝夠本了。

現在所過的每一日,亦都不過是宣和帝在苟延殘喘罷了。

就在墨珣暗自思索的這段時間,宣和帝總算是從奏折裡發現了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宣和帝伸手在奏折上點了點,“老五。”

被點到名的周行王是早就已經知道了自己挪用公款的事掩不住了。

隻不過,他挪用國庫的錢,跟大哥和二哥的事比起來,還真算不得什麼。

一開始因為被宣和帝派人叫到太和殿而顯得惴惴不安的周行王這會兒是完全不虛了

周行王到殿中站定,“父皇,兒臣在。”

宣和帝一看周行王這麼個氣定神閒的樣子,原先因為忘性大而被自己刻意“忘掉”的老大、老二的事再一次湧上了心頭,倒叫宣和帝口中有了一股腥甜。

周行王,是宣和帝寄予厚望的王爺。

雖然,幾個王爺的封號都是宣和帝親自點的,看起來似乎並沒有偏袒,就算旁人問起,宣和帝也是有理由。

更何況,根本沒人會問宣和帝什麼。

哪怕宣和帝給幾個兒子取名“狗剩”、“臭蛋”,旁人也隻當宣和帝是在貼近百姓生活,並不會有人質疑宣和帝的決定。

“周”乃大周的國姓。

雖然每個皇子都姓周,但用了“周”字在封號之中的隻有周行王而已。

隻這一點,就不難看出宣和帝對這個兒子的厚愛程度。

周行王生得人高馬大,又喜歡習武,很是投宣和帝的眼緣。

尤其是周行王角抵極佳,更是令宣和帝另眼相看。

而且,最最關鍵一點,便是他的這個兒子不是特彆的聰明。

換句話說,他的這個兒子的聰明勁兒全都用在了討好宣和帝身上。

於是乎,在宣和帝看來,周行王便有著一股子愚忠的勁兒。用好聽點的說辭,那便是謹守本分,規規矩矩。

這樣的一個皇子,相比起其他德才兼備的皇子而言,周行王對宣和帝的威脅實際上更小。

宣和帝既喜歡聰明人又討厭聰明人,顯然是十分矛盾了。

而五皇子其人,於宣和帝看來,是有那麼點兒小聰明的。但五皇子的這份聰明勁兒卻並不會威脅到宣和帝的王位,而且又不至於蠢到讓宣和帝厭惡的程度。

這就與宣和帝當初寵愛五翁主有那麼一點兒異曲同工的意思了。

隻是,他的這個兒子,似乎是越大越拎不清了。

宣和帝不傻,自然知道自己中的這股腥甜究竟意味著什麼。

他猛地深吸了一口氣,將湧上來的氣血強行壓了下去,儘可能地讓自己心境平氣和地開口與周行王說話。

“三百多萬兩。”宣和帝努力心平氣和,但他剛才朝著奏折上看了一眼,又把自己幾個兒子的所作所為“複習”了一遍,這會兒再怎麼克製,都還是禁不住語調上揚,“拿去做什麼用了”

奏折上寫的是三百六十九萬五千八百兩。

如果墨珣沒有注意宣和帝的神情,單聽他的語氣,定是會覺得此時的宣和帝正作為一個老父親正在跟自己的兒子閒談一樣。

而那三百六十九萬五千八百兩,在宣和帝的語氣之中就跟幾個碎銀子似的。

周行王也是“不負”宣和帝所望,表現得就跟自己真的隻拿了幾個碎銀子一樣。

“父皇,是這樣的。”周行王還沒蠢到家,在刑部查到這件事的時候,他就已經打好了腹稿。

他的的確確是偷偷挪用了國庫裡的錢,而在這件事被刑部查出來之後,在刑部尚書特意給自己預留的時間裡,周行王已經補了一張欠條給戶部了。

所以現在,那三百多萬兩,已經是周行王正兒八經地從國庫“借”出去的了。

問國庫借錢的事,雖說不是很合規矩,但卻也是大周曆代皇帝默許了的。隻要到了還款期限,將這個錢還上就行。

這麼長時間以來,也一直有官員、皇子向國庫借錢,隻是周行王借得比較多而已。

這麼想著,周行王又定了定心神。

再次覺得自己這會兒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刑部尚書特意給五皇子留的時間

可以這麼說儘管刑部尚書拿了宣和帝的尚方寶劍,但也擔心宣和帝死了之後,他因為這一次查案中不慎得罪了未來的皇帝,所以就特意賣了幾個皇子一個好,事先提點了兩句。不過點到為止,能不能參透,那就是諸位王爺的事了。

再者,如果連這麼個局都解不開的話,那這位皇子想來也與皇位無緣了。

太蠢的,不說怎麼刑部尚書,就是宣和帝也是看不上的。

周行王知道宣和帝在等自己的答案,趕忙將自己已經想好了的說辭說了出來。

“兒臣的王府和莊子年久失修,急需修繕,這才向國庫借了些銀兩”

墨珣在外頭“聽得”下意識挑了眉,沉思片刻之後,倒是微微勾了勾嘴角。

今年發生了這麼多事,戶部尚書卻一直在宣和帝麵前哭窮,卻隻字不提周行王借錢的事怎麼想都不合理吧

三百多萬兩,不是三萬多兩

那可是,大周碰上災年的時候一年的財政總收入。

周行王的這三百多萬兩,其實是偷偷摸摸從國庫裡取走的。

換言之,他根本就沒有想要還。

這一次,不過是因為正好被查到,所以才說是“借”,其實就是“偷”。

這件事,不說宣和帝不知道,或許連戶部尚書也不知道。

戶部會定期查賬、對賬,少了這麼多錢,戶部就沒發現嗎

所以說,戶部裡頭肯定有人為周行王打掩護。

這件事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宣和帝召了戶部尚書出來一問,怕是就一清二楚了。

現在就不知道,戶部尚書是真不知情還是假不知情了。

而周行王拿了這麼大一筆錢,說是用來修王府修莊子

墨珣扯了扯嘴角,修王府修莊子這些,完全可以將需要修整的地方報給工部,由工部核算之後,再由工部去問戶部要錢。

本來修王府、皇莊、行宮、彆苑這些都是由國庫出錢的,壓根就犯不著周行王特意去借。

這麼一大筆錢,借來還得還。

反正,正常人是乾不出這事兒的。

周行王這句話,估計也就宣和帝信了吧。

墨珣麵無表情,眼裡毫無波瀾。

現在就看宣和帝到底要不要追究了。

墨珣轉而去“觀察”宣和帝的反應,就見宣和帝本來還穩如泰山的臉忽然就崩了。瞋目圓瞪,厲聲喝道“是誰給你的膽子,竟然敢挪用國庫裡的錢”

“兒臣,兒臣隻是急需用錢,這才”周行王沒想到剛才還鎮定的宣和帝,這會兒突然發難,本來想好的說辭突然就全都被宣和帝嚇沒了。

“你急需”宣和帝伸出手,有些顫顫巍巍地朝著宮外指,朝著薊州指,朝著災民所在的方向指,“外頭那麼多災民,哪個不比你急你的王府是下雨天漏水了,還是牆破洞了”

墨珣麵無表情地聽著。

若隻這麼聽著,任誰都會覺得宣和帝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吧

隻可惜,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墨珣牽了牽嘴角,隻繼續靜靜聽著。

周行王臉色一白,“兒臣借款的時候薊州還沒地動”

在宣和帝的逼視下,周行王越說越小聲,連頭都抬不起來了。

“戶部在朝堂上跟朕哭了多少次窮,你都裝作沒聽到是吧”宣和帝越說越覺得不對勁,“三百多萬兩,你拿去修王府了”

“還有莊子。”周行王趕忙補上一句,“兒臣還買了點地。”

“”宣和帝被周行王的反應搞得一愣,好半天才想起自己要說點什麼,“你明知國庫告罄,還揣著明白裝糊塗”

“三百多萬兩,兒臣一時之間也還不上啊”周行王這說的也是實話,就算宣和帝這會兒叫他一下子拿出三百萬,他也沒那個能耐的。

“”宣和帝聽完了周行王的話之後,便也沉默了片刻。

他在龍椅上坐了一小會兒,看了看周行王,又看了看站在兩旁表情肅穆的文武百官。

“戶部尚書。”宣和帝點名。

“微臣在。”戶部尚書趕忙站了出來。

他從剛才聽到皇上問起了周行王從國庫借了銀子的事開始,心跳就快了幾分。

一個勁兒地打腹稿,就等著宣和帝問話呢。

宣和帝不問,戶部尚書緊張;宣和帝問了,戶部尚書反而腦筋清楚了。

“老五借了三百多萬兩,你不知道問他要嗎跟朕哭什麼窮”宣和帝有些不高興了。三百多萬兩,不管是撥給薊州還是賑災,亦或者是充作軍需,那都夠夠了。

戶部尚書真的覺得自己很冤,他根本就不知道周行王在國庫裡借了這麼一大筆錢。

今年伊始,處處都是要花錢的地方又要打仗又要賑災,戶部尚書直接就命戶部的人帶著借條挨家挨戶地把朝臣們的借款全都收了回來。

在這麼個節骨眼子上,戶部來要錢,官員們哪有不還的道理

就是砸鍋賣鐵也得先把從國庫借來的錢還回去,否則,被戶部告到了宣和帝那裡,腦袋上的烏紗帽都要保不住了。

剛剛被宣和帝點的名的戶部尚書才剛從朝臣們的隊列之中走出來,就接到了來自周行王的視線。

眼下聽到宣和帝這麼問,戶部尚書心裡一個咯噔。

看周行王的這個反應,戶部尚書早前想好的推脫之詞,現在怕是用不上了。

臨時想措辭,還得把自己從裡頭摘出去,哪那麼容易

就在戶部尚書遲疑的這個空檔,宣和帝沉聲道“朕問你話,你一直往老五那邊看什麼”

“”戶部尚書立刻繃直了腰背。

他根本就沒有看周行王,明明是周行王在看他

但宣和帝把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戶部尚書不論再說什麼都上次在強詞奪理了。

宣和帝坐在上首,那個位置恰能將朝臣們的小動作都儘收眼底。但他反應卻慢了一些,到現在才反應過來,剛才老五與戶部尚書兩人似乎在用眼神交流著什麼。

這就等同於是在宣和帝的眼皮子底下作弊一樣。

本來還被周行王的話搞得有些哭笑不得,也不打算再追究的宣和帝忽然從兩人的小動作之中,覺察到了一絲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周行王被宣和帝的敏銳嚇了一跳,趕緊夾著尾巴做人。他本來就不指望戶部尚書能夠幫自己解圍,但好歹是不要一問三不知啊

本來刑部尚書留給幾個皇子的時間就不多,周行王也是以最快的時間與幕僚商議之後,才補了張欠條,讓人偷偷藏到戶部的冊子裡頭。

戶部之中,確有周行王的人,這才能偷偷搬了國庫而一直瞞到現在。

所以,在被刑部尚書暗示的時候,周行王根本沒有回過神來。

甚至於一開始,周行王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待回過神來,卻也覺得刑部尚書是在詐自己。

然而,還不等周行王與刑部尚書對峙、理論,刑部尚書就已經神在在地走了,徒留下周行王一個人。

三百多萬兩,其實並不是周行王一次性從國庫取走的,而是分了幾次。其中最多的那次,是被宣和帝派到在災區賑災時候昧下的。

周行王自己都記不得自己總共從國庫裡掏了多少錢,但刑部尚書卻說得十分準確,倒叫他心裡很是咯噔了一下。

等到刑部尚書離開之後,周行王在心裡也估摸了一下,是該有三百萬兩了。

戶部尚書本來心裡還在盤算著,該怎麼把這件事給遮掩過去,但這會兒被宣和帝這麼一喊,腦子裡頓時一片空白。“稟皇上,微臣沒見”

“老五。”宣和帝不等戶部尚書說完,便打斷了他的話。“朕問你,現在讓你將這筆錢還給國庫,你可做得到”

“做得到,做得到。”周行王連連點頭,“過了年之後,兒臣就在四處籌錢,為的就是將這筆錢還上。”

其實根本做不到,但在這個時候,宣和帝明顯是不打算再追究了,如果周行王跟宣和帝說要寬限幾日,那“宗正寺三日遊”的名額怕是少不了他了。

宣和帝頷首,又往奏折上瞟了一眼,也不打算為難戶部尚書了,隻說是讓戶部加緊清點周行王的還款金額,把錢收歸國庫,這就不再管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