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第 400 章(2 / 2)

牽複帝雖然沒有睜開眼睛,但還是“嗯”了一聲。

孫子兵法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然而,從兩軍交戰開始,已過去一年時間,原先運往邊關的糧草自然是不夠的。

待牽複帝緩過了勁兒,這才張開雙眼,看向站在前頭的年太尉,“太尉以為派誰去合適”

“臣以為不如就近調兵,調動天水士兵押送。”

“稟皇上,臣以為年太尉所言不妥。”兵部尚書當即站了出來反駁“叛軍在天水企圖截斷我軍糧餉,如果直接調動天水士兵,等押送糧餉的隊伍一走,那天水豈不是直接就落入了叛軍手中”

牽複帝一琢磨,可不就如兵部尚書所說的那樣明明知道叛軍在天水,還把天水的兵都調走這不等同於是把天水拱手讓人嗎

天水乃一軍事要鎮,運往雅礱的糧餉尚且要從天水經過,如果此處被叛軍奪去,那後果必將不堪設想

如果京裡再發生什麼異動,邊關的士兵想要趕回來救駕都難

牽複帝顰眉,“那些叛軍不是退守崇州了嗎怎麼會在天水埋伏”

崇州在薊州的南方,而天水在昌州的西邊啊

牽複帝這麼一問,朝臣們立刻各抒己見地討論起來。

“是不是敗走崇州之後又轉道去的天水”

“不大可能。”一位大臣沉思片刻,而後道“從崇州到天水少說也要小半個月。”

“對”另一位大人也說“這麼多叛軍趕路,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覺的”

“難道是兵分兩路”

“這倒是有可能”

牽複帝聽了朝臣們的猜測,好不容易壓下去的氣又上頭了。他猛地攥緊龍椅的把手,咬牙切齒道“這些叛軍難道是想覆國”

墨珣聽著牽複帝的話,覺得事故有點兒不對勁叛軍,可以引申為叛國之軍。既然叛國,可不就是有著覆國的心思

正如,牽複帝之前所說,墨珣也覺得這群叛軍不過是烏合之眾,在叛軍心中恐怕隻有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因為大周和雅礱開戰了,否則這些人還不知道要在陰暗角落裡藏多久。

說句難聽的,可不就是攪屎棍一般的存在嗎

墨珣眼瞅著牽複帝嘴角抽了抽,好半天才憋出一句,“愚昧無知”

看來,牽複帝是跟墨珣想到一起去了。

因為在宣和帝那段時候養成的習慣,朝臣們本想安靜聽牽複帝罵完了,然而,牽複帝就隻是吐了兩個詞就不再說了。反而是很快地從憤怒中抽離出來,冷靜而自持地問道“愛卿們且拿出個章程來。”

牽複帝快想法子

“天水離庭州近,不如就從庭州調兵吧”

牽複帝點頭,“還有彆的意見嗎”

牽複帝這麼一問,朝臣們就都安靜了下來。

其實這件事也沒什麼彆的意見,許副將要增援,要麼給,要麼不給。

“既然如此,就先從庭州調”牽複帝仔細想了想,覺得糧草事關重大,還是得多派些兵將保護。“先調五百兵丁增援。”按照剛才報訊士兵回報的死亡人數,翻了四倍。

其實,牽複弟何嘗不想張口就調他個五千精兵然而,庭州恐怕連一千都調不出來了。

與雅礱開戰的時候,各地調兵開拔,前往邊關,現在各地隻留駐軍,再無其他。

而國內並不太平,不可能將駐軍調空,隻能這麼扣扣搜搜地調個五百先頂上。

與調兵的聖旨一同頒布的還有另外一份,讓沿途的州省派兵護送,確保糧草安全送到征西大元帥手中。

意思就是,押送軍餉的軍隊抵達庭州時,由庭州的駐軍將糧隊護送至榆州,再由榆州駐軍一路護送至朔州

與此同時,剿滅叛軍的事刻不容緩瞧不上歸瞧不上,但卻也不能留著他們給自己添堵。

“皇上,現在恐怕暫時調不出兵來圍剿叛軍了”

按照戰報上所述,叛軍戰敗之後退至崇州,而偷襲運糧軍隊的也隻是小股,那麼進一步推斷崇州可能是叛軍的老巢了。

據數次交戰來看,叛軍人數不少,多是原薊州災民,沒有受到過軍事訓練,根本就是一盤散沙。

隻是恰巧碰上了這次大周與雅礱開戰在前,他們才得以打了朝廷一個措手不及罷了。

而叛軍之中的領頭人,名為鐘外。

據悉,其曾為戴月山的山賊二當家。戴月山的山賊屢次被朝廷派兵圍剿,卻因為占據了良好的地理位置而屢攻不下。

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戴月山的山賊最終還是被朝廷剿滅了。

當時造成了一定的轟動,而這些山賊,除了在打鬥中身亡的,其餘人全都被押解進京,斬首示眾。

當時也逃了一些,隻是因為人數不多,朝廷又派人尋了幾次,沒找著。再後來,朝廷也沒有收到有關這些逃脫的山賊作亂的消息,這件事也就慢慢不了了之了。

“”牽複帝抿著嘴,直勾勾地盯著兵部侍郎,等著他給一個解釋。

牽複帝畢竟年輕,性格也與宣和帝截然不同,沒有宣和帝的積威,朝臣們適應了一段時間,倒不會像怵宣和帝那樣怕他。

“現在如果要派兵圍剿叛軍殘餘,隻能調動昌州和建州的駐軍了。”兵部侍郎為牽複帝分析起了眼前的局勢,“建州駐的是海防。現在大周內有叛軍,西有雅礱。如果建州駐軍一動,指不定東奴見了,就跟著動了心思”

到時候牽複帝才是真的焦頭爛額。

昌州的駐軍動不得,薊州就在昌州旁邊,眼下才剛把災民遷回去如果從昌州調兵,京城豈不是岌岌可危

牽複帝

兵部侍郎話音剛落,立刻得到了其他大臣的支持。

“啟稟皇上,臣以為兵部侍郎所言極是。叛軍既然已經敗走崇州,想必短時間內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

“他們逃到崇州的消息才剛剛擺到朕的禦案上,就剛才,朕馬上就聽到叛軍去劫糧餉了”

什麼成不了氣候,成不了氣候還殺了一百多個士兵

牽複帝氣都不打一處來,“如果不將他們剿滅,難道要朕成天提心吊膽的”

“自朕即位登基以來,整整一年了,唯一聽到的一個好消息就是將叛軍擊潰可是一口氣還沒喘上,就聽到他們又去搶征西大軍的糧餉”

“皇上息怒”

太和殿內立刻跪倒了一片,直讓牽複帝不要氣壞了身子。

牽複帝彆開臉,不去看滿朝文武,隻一個人坐著生悶氣。

正如牽複帝自己所說的那樣,從他即位以來,就沒聽到過什麼好消息。

朝中一派寂靜,許久之後,牽複帝終是緩和了語氣,“還有什麼事要奏”

朝臣們跪在地上,用餘光左右看了看,似乎都沒什麼事了。

一直沒人吭聲,牽複帝這才不耐仿地擺擺手,“沒有就退朝吧。”

墨珣牽複帝真是好慘一皇帝。

待“皇上起駕”的聲音傳出來之後,墨珣跟著其他同僚又等了一會兒,等到太和殿內的大臣們出來,墨珣才跟著大夥兒一道走。

宮裡的“黑氣”已經隨著宣和帝駕崩而煙消雲散,原先被宣和帝養在後宮之中的那些術士早在宣和帝駕崩之前,就已經被宣和帝安排好了“出路”。

與中亨帝牽複帝的皇考的安排不同,宣和帝不單單是將那些術士賜死,而是按照自己精心收集到的各種秘方、丹方、術法,逐一在他們身上試了個遍。

宣和帝倒了臨死之前,身體已經沒什麼感覺了。但他隻要心情不好,就會想起這些術士,就會想法設法折磨他們。

這本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宣和帝自然隻會交給自己的心腹去做。

而齊公公與馬公公,自然是宣和帝的心腹沒跑了。

那些術士在得寵的時候,自然是不將像齊公公與馬公公這樣的閹人放在眼裡的。甚至還明著說閹人不乾淨,如果觸碰仙丹,便會使仙丹失去效用雲雲。

本來閹人就少了個物件,自己心裡清楚便罷了,哪裡聽得了人提

更何況,那些術士仗著煉製出了丹藥就在兩位公公麵前耀武揚威。

齊公公和馬公公兩人可不是什麼大善人,善人可爬不到宣和帝心腹的位置,也活不了這麼長時間。

那些術士無法再為宣和帝有用的丹藥,那便等同於是在宣和帝心中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宣和帝此人錙銖必較,一旦付出,便定是要看到收獲。

就拿雅礱的事來說,宣和帝苦心布局多年,卻被天災給就攪了局。如果換做是其他人,可能就等上一等,好歹將這個流年熬過去再說,可宣和帝一刻都不願意多等,直接就跟雅礱撕破了臉

這些術士亦是如此,宣和帝前期投入巨大,但這些術士的後續產出卻無法滿足宣和帝的需求,在宣和帝心中自然就與死人無異。

將這些術士交由齊公公與馬公公二人處置之時,兩人也曾探過宣和帝的口風。隻有知道了宣和帝的底線,他們才能更好地“辦事”。

齊公公與馬公公兩人一合計,覺得宣和帝的話有點兒模棱兩可,不過,聽著就像是,隻要留那些術士一個活口就行。

既然如此,那些術士不是向來瞧不起閹人嗎

那就先淨身吧。

反正宮裡負責給人淨身的老內監手腳麻利,一刀下去也不定會見血。

一般人被淨身之後多是用香爐灰、豬膽這些來止血,但這些個術士,乾脆就拿燒紅的鐵一烙,也一樣止血的。

齊公公將自己的想法說給馬公公聽了之後,馬公公聽了立刻點頭讚同。

幾個年輕術士見他們要對自己處以宮刑,當即破口大罵起來。

言語之中諸如“閹狗”、“閹賊”一類的詞。

若是以往,兩位公公聽到“閹”這個字的時候,定是會心中不忿,敢怒不敢言。

但今時不同往日,這些術士已經沒了宣和帝撐腰,且馬上要被淨身了兩位公公再聽到這樣的字眼,隻會覺得心裡舒坦。

“放心,你們馬上也要跟咱家一樣啦”齊公公已經憋了好些年頭了,今日終於得以釋放天性,自然是要親眼看著他們被去勢才肯罷休。

這些術士一口一個“閹狗”,得罪的可不僅僅隻是齊公公和馬公公兩人。

等到全都淨身完畢,術士們也就再沒有氣力罵人了。

齊公公瞧得樂嗬,又因為擔心他們對宣和帝還有用處,便命人給他們灌了湯藥,且把命吊著。

後來,宣和帝倒又見了他們一次,服了他們新煉製出來的丹藥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感覺,隻當他們是為了活命,隨便拿麵粉搓了丸子謊稱仙丹,便也直接下令,將他們處置了。

而這個處置原是要由禁衛軍動手,偷偷處理掉的,但齊公公與馬公公兩人主動將這件事攬了過去。

禁衛統領一合計,覺得賣齊公公與馬公公一個好也沒什麼,但必須保證處理乾淨。

馬公公知道禁衛統領是擔心宣和帝要查驗,便跟禁衛統領打包票,說是處置的時候可以有禁衛軍在旁觀看。

後來,前去查驗的禁衛軍向統領複命的時候,帶著滿臉鄭重其事,繃著一張臉,仿佛受到了驚嚇一般對統領說“千萬不能得罪內監。”

禁軍統領深以為然地點頭。

當初禮部給新帝了幾個年號,而新帝直接就挑了個“牽複”,取的也是“牽引回正道”的意思。

異星見,天失其常。

地震,地失其常。

這一年間,出了這麼多的事,可不就是“失常”了嗎

“牽複”就正正好了。

而且,京裡人口失蹤的案子,可不止懷陽府尹在查,當初的赤幾王,現在的牽複帝也查過。

懷陽府尹是直接被宣和帝勒令不要再往下查了,但牽複帝畢竟在宮裡宮外都有人手,一查就查到了宣和帝頭上。

這個“牽複”,也算是為了這件事取的。

牽複帝的想法與越國公一樣,“宣和帝用活人煉丹”,那是個明擺著的亡國之兆。也正是以為宣和帝不仁,上蒼才會連降災禍。

宣和帝已經駕崩了,這件事也就隻能隨著宣和帝的駕崩而長埋地下。

周行王生活作風奢靡的事都能被人拿來做文章,更遑論是宣和帝數十年來以活人煉丹,縱容人販子拐走孩童這樣駭人聽聞的事。

本來朝廷就已經岌岌可危,在百姓心中的信譽就不剩多少了,這樣的一件事再被爆出去,根本不需要叛軍做什麼,百姓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能將皇室淹死。

而昭瑾翁主的事,牽複帝也查了個一清二楚。

儘管心裡是同情五翁主的,但身在皇家就是有這樣或那樣的身不由己。

昭瑾在前往雅礱和親的路上落水,那個時候就不該再回京。不拘他是躲起來隱姓埋名,還是偷偷給宸側君遞消息都好,隻要不回京,命都還保得住

不過,德音王因為昭瑾翁主向牽複帝投誠、企圖揭露宣和帝的惡行,從而令宣和帝遺臭萬年的事,牽複帝並不知情。

畢竟,德音王並沒有向牽複帝提到過昭瑾翁主的事,也沒有在牽複帝麵前表現出選宣和帝的憎恨。

牽複帝是一個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人,這點就與宣和帝有著很大的不同。

宣和帝會為了求長生而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牽複帝也會為了維護大周的統治而將宣和帝煉丹的事隱藏起來。

如果德音王一開始就向牽複帝透露出自己的想法,非但不會得到牽複帝的信任,令牽複帝以為德音王對自己推心置腹,反而會令牽複帝心生警惕,對德音王處處防備。

德音王從決心為五翁主報仇開始,就已經沒有在去想過什麼大周江山,什麼周室百年基業了

隻是,德音王雖然知道這整件事,但宣和帝從發現懷陽府尹在查的那個人口失蹤案與自己有關開始,就已經將人證、物證儘數銷毀了。

空口白牙,德音王還真不敢保證自己說出來會有人信。

而且,人口失蹤這個案子,在宣和帝駕崩之後不多久就已經結案了。

除卻賣給了宣和帝的,其他被零散賣掉的那些孩童倒還能找著。

實在找不到的,乾脆就推說是那些人販子見賣不出去,直接將人殺了烹食。

淩遲處死的時候,已經給他們灌了藥,將他們都灌啞了,自然不可能在百姓麵前說什麼。

而且,群情激憤之際,就算這些人販子再說什麼,也沒人會信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