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1 / 2)

【正心修身,齊家明倫】

圓鏡之中畫麵與字跡再變,不過對於這一點,倒是有不少人對此並不認同。畢竟不管怎麼說,李世民弑兄奪位這點沒得洗,子孫後代更是有樣學樣,將玄武門繼承法這點發揮得淋漓儘致。

還有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之間,嗯,該說不愧是老李家的種,兄友弟恭一脈相承。

比如此刻,在後世的時空當中,崇禎皇帝朱由檢便開口道:

“朕不及太宗才,若其閨門德行,朕亦不願學。”

雖然朕承認朕的才乾比不上唐太宗,不過朕才不願意像他一樣兄友弟恭呢!

看到朕的皇位了嗎?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程序完全合法,沒有丁點毛病。

你怎能叫朕學李世民這個弑兄奪位的呢?說,你是何居心!

啊這......咱能不能彆隻盯著這一條,不如聊點彆的,比如《帝範》教子?

“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

但見那圓鏡中畫麵之所顯示,老年太宗皇帝以親手所書之《帝範》予太子,講述一個馬上爭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開國君主一生之經驗總結。言辭殷殷,敦敦教誨,拳拳愛子之情溢於言表。

但唐朝太宗皇帝所在的時空當中,長孫皇後看著圓鏡當中此一幕畫麵,心中感傷之餘,卻終是問出積壓在心頭許久之疑惑。

“為何不是承乾?”

夫妻倆都是聰明人,因而早在此前有關李治和武則天的盤點出現之時心中便已經有了某些不好的猜想,隻不過強行壓下,不去想那可能。再者,不管是太子李承乾還是稚奴都是他們夫妻倆的子嗣。

但現在,長孫皇後終是不再自欺欺人,而是清楚的意識到,他們的孩子或許走上了一條和他們相同的道路。

父子相殘,兄弟相殺。

“不,觀音婢,不要多想。”

李世民握住長孫皇後的手,將其攬入到懷中,開口:

“你要相信自己,隻要你在,孩子們在你的教導之下,那麼便沒有那可能。”

“但,如果我不在了呢?”

長孫皇後卻早已經從那圓鏡閃動的畫麵之中看出了端倪,心中浮現出層層的不詳。李世民目光微凝,身形微頓,卻是再度開口道:

“朕定不會叫這一切發生,況且——”

李世民以手指圓鏡,反問:“在此之前,你我可曾想過,會有這般奇遇?”

天機已然泄露,那麼是否代表,未來的事情並非是一塵不變,而是充斥著那諸多種種的可能?

圓鏡並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繼續推進。

【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

【俯首抑意,納諫求治勵精不倦】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伴隨著詩人提筆落下,紙間字跡顯露,在那圓鏡之中,一幕幕畫卷翻開,一個個身影從畫像當中走出。

是房謀杜斷,文臣治理國家而武將平定天下,互相配合,為著同一個盛世大唐的理想而奮鬥與拚搏。

是如同鳳凰孔雀一般張揚驕傲的君主一次次咬牙切齒,卻又一次次的平息了心中怒火,選擇那逆耳忠言。

是君臣相得,恰如同魚水,共譜這一曲盛世長歌。

...... ......

這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

太原公子,褐裘而來。

本可以坐享榮華卻心存天下。

於圓鏡之中接下來所顯示的是,從貞觀五年開始,便有大臣請求李世民去泰山封禪。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何?

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宣示天命,向上天彙報功績。

所以在宋朝某位真宗皇帝之前,封禪泰山一直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是不少帝王心中的夢想。

但這夢想在李世民身上卻一直不曾實現。

貞觀六年,群臣再度請求李世民封禪。

李世民心中如何想姑且不論,但是嘴上還是例行謙虛了一下。

老百姓幸福安康就好,封不封禪其實就是個形式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於是群臣再請。

李世民心動。

盛情難卻,既然眾卿都想我去......

然後魏徵跳了出來,並且表示:

雖然陛下你做的很好,很有功績,但是你不能去!

李世民:為什麼?

魏徵:因為費錢,老百姓受不了,而你心疼老百姓,所以不能去。

於是封禪計劃不了了之。

而在之後的時間中,雖然國力蒸蒸日上李世民自身亦再度萌生出封禪的想法。但終其一生,因為諸多種種原因,最終未能成行。

有一威鳳,憩翮朝陽。

弭亂世而方降,膺明時而自彰。

【其效至於米三錢,外戶不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