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31章(1 / 2)

和珅賠笑,正待替自家萬歲爺送上貼心的回答,下一刻,有天音再度落下。

【以支庶而登至尊,由蕃侯而紹皇統】

於是畫麵與場景開始隨之而生出變幻。

永康元年,漢桓帝去世,享年三十六歲。

桓帝無嗣而崩,皇後竇妙臨朝問政。

當然,要知道這是漢朝,還是皇帝平均即位年齡不超過十三、壽命平均不超過二十七的東漢,所以自然少不了漢朝特色主義的外戚製度。

皇後竇妙之父,大將軍竇武為了保證自身權勢,對新君的迎立提出了一點小小的、不成熟的建議。

有人聞弦歌而知雅意,推薦解瀆亭侯劉宏,道是劉宏賢明。

當然,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劉宏年齡小,母族力量不強,家裡窮怕了,好拿捏。

於是竇武派人迎劉宏登基。

這大權,自然落在了大將軍竇武手中,竇氏外戚權傾一時。

不過除了外戚之外,東漢還有一項非常鮮明的特色,那便是宦官。

皇帝年幼,權力由太後掌握。

太後頻繁召見外官,很明顯會引起不必要的口舌與麻煩,於是這時候便輪到皇帝的娘舅即外戚出場,掌握大權,成為內外聯係的紐帶。

外戚當權,排除異己安插心腹自然是常態。而隨著皇帝的長大,這樣的常態無疑會引起皇帝的不滿。

於是這時候,另一股勢力,宦官便被皇帝抬到了台前。

以致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整個東漢王朝一次次的陷入到外感、宦官、外感的怪圈之內,難以自拔。

什麼,你說賢臣?

不好意思,對於長於深言的皇帝而言,明顯依附於皇權而生且不會篡位的宦官更能夠叫他們信任。

更不必說,上一個天下聞名海內皆知的賢臣,叫王莽。

篡漢自立的王莽。

然後登基沒多久,還隻是個小皇帝的劉宏便有幸目睹了一場宦官同外戚之間的鬥爭。

【摧撲忠良,刑戮無辜;佞諛在側,直言不聞】

天音落下,於接下來的場景與畫麵中之所顯示的,是劉宏即位之後經由宦官所發起的九月辛亥政變。

在漢靈帝

的前任漢桓帝在位之時,便重用宦官並且開啟了第一次黨錮之禍,致使反對宦官集團的士大夫遭受到重大打擊。

但隨著漢桓帝的死亡以及漢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依賴太傅陳蕃主持朝政,而陳蕃大量啟用第一次黨錮之禍時受到處罰的士人,使大量名士得以被重新啟用。以致於民間大多數以為,賢人在朝,太平監世將要來臨。

然後外感和士大夫達成共識,決意鏟除毒瘤,密謀除掉漢桓帝之所留下的宦官。

但很可惜,行事不密,反叫眾宦官得知。

於是眾宦官歃血為盟,當晚發動政變。

竇武、陳蕃等人被滅族,竇太後被遷徙到南宮雲台。

宦官集團取得全麵勝利。

然後是第二次黨錮之禍。

建寧二年,宦官曹節借題發揮,解釋說黨人危害社稷,要求將清剿範圍擴大到全國範圍之內。

十四歲的劉宏準奏。

這次的黨錮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者達六、七百人。

八年之後,永昌太守曹鸞上書,請求解除解除黨錮,不想招致更大規模的牽連,波及範圍更大。

直到光和七年,即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十多年之後,黃巾起義爆發,為了避免被禁錮的黨人、士大夫同黃巾軍之間的勾結,劉宏方才宣布解除黨錮。但這位皇帝對宦官的信任,卻並沒有因此而終止。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有樣貌英偉的儒士羽扇綸巾,一聲長歎,繼而搖頭。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但——

“梃擊,紅丸,移宮。”

著名文盲天子、木匠皇帝朱由校冷笑,卻是開口道:

“朕倒是想要信任忠良,不過某些忠良,不信也罷。”

不過明朝和漢朝宦官的情況大不相同,士大夫的情況,同樣並不一樣。

言為士則,行為世範。東漢時候的文人名士以及士大夫,還是要臉的。

人家追求的是什麼?是青史留名,是全自身信義。

頭皮癢,水太涼?

不好意思,丟不起那人。

這說出去

還怎麼在江湖上混?是要被天下人恥笑的好不!

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雖然陳蕃等人所想要做的事情並沒有成功,但他們的信義足以扶持民心。

漢世亂而不亡,百餘年間,正是因為有著這些人精神力量的鼓舞和存在。

【禁錮忠良,委體宦孽,呼常侍為公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