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44章(1 / 2)

在楊廣的老爹楊堅在位之時,在一係列軍事與外交的組合拳之下,突厥對大隋不可謂是不恭敬。娶楊隋皇室宗室之女義成公主為妻,給楊堅上尊號,表示世世代代願意為大隋牧羊養馬。

後來等到楊廣即位的前期,為了宣揚國威以及滿足那好大喜功的心思,楊廣曾多次親臨草原,進行巡視。

當時的東突厥啟民可汗在大隋強大的肌肉震懾之下,鞍前馬後迎來送往,甚至是自稱為奴,殷勤備至,極大地滿足了楊廣的麵子。

此外,啟民可汗還主動上書,表示願意一改衣冠如華夏。

不圖彆的,圖的就是和大哥步調一致。

表示出徹底的臣服。

但在楊廣瘋狂造作三征高句麗之後,此時的大隋已經不是昔日之大隋,此時的突厥更不再是昔日之突厥。

八月乙醜,巡北塞。戊辰,突厥始畢可汗率騎數十萬,謀襲乘輿,義成公主遣使告變。

大業十一年的八月,在避暑完畢之後,楊廣決定出塞巡查。而已經從過世的老爹啟民可汗手中接過位子的始畢可汗在知道消息之後,決定抓住機會,叫楊廣有來無回。

好在和親草原的義成公主得知之後,第一時間派人示警,方才叫楊廣有機會趕赴雁門關。

然後楊廣就被突厥大軍圍困在了雁門關。

當是時,城中僅有十來萬的軍民,而糧草也僅僅之夠支撐二十天,而在楊廣登上城樓查看敵情之時,突厥人放出的箭雨甚至落到了楊廣的身邊。

這個正當壯年,一生之中似乎經曆了不少戰爭,甚至三次帶著百萬大軍同高句麗死磕的貴族子弟終於破防。認為自己將要命喪於突厥人之手,絕望之下同兒子抱頭痛哭。

於是在這樣的畫麵與場景之外,卻是有人嗤笑,有人流露出深深的譏嘲。

於是李珂搖頭,指著那連眼睛似乎都要哭腫的楊廣開口道:

“你們且看,這珠玉錦繡堆砌起來的昏君終究是昏君,空有乾古一帝的理想以及那看似宏偉的藍圖,卻沒有審時度勢的能力,沒有寬廣博大的胸懷,沒有辨彆是非與黑白的能力,甚至是不能夠做到一言九鼎,遵守諾言。”

隨著李珂話音落下,周遭的畫麵與場景仍舊還在繼續。

危急時刻,蘇威、蕭瑀、虞世基等大臣審時度勢,向楊廣

提出建議。

一則,親自巡撫城中士卒,激勵鼓舞士氣,厚為勳格,定下重賞。

二則,派人向義成公主求救,請其代為轉圓。

三則,昭告天下,國朝對外的主要目標和矛盾發生變化,不再是東征高句麗,而是各地征兵勤王,征討突厥之患。

深知小命懸於一線並且沒有留學打算的楊廣——聽從,親□□問城中將士,並且下達詔令。

“守城有功者,無官直除六品,賜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

隻要是守城有功的,不管有官沒官,朕定然都重重有賞!

升職加薪,不在話下。

同時,楊廣還推心置腹,做出保證道:

“努力擊賊,苟能保全,凡在行陳,勿憂富貴,必不使有司弄刀筆破汝勳勞。”

大家儘管放心,朕今天把話放在這,每一筆賞賜都保證會落到實處。要是有人敢從中貪墨你們的功勞,那就是和我楊廣過不去!

一舉打消眾人心中疑慮。

你們看這個餅,又大又圓。

皇帝陛下都親自開口,做出承諾,這麼說了,反正伸頭一刀縮頭一刀,大家敢不效死,說不定還可以博出一場富貴?

總不能皇帝陛下還說話不算話吧?

於是眾皆踴躍,晝夜拒戰,死傷甚眾。

原本處在風雨飄揚的大隋帝國在這一刻似乎同樣迸發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知道皇帝被圍困雁門關並且征兵的詔書之後,各地軍民踴躍報名,守令競來赴難。

各地的郡守和縣令都爭相帶領著兵馬前來勤王。

彼時年僅十七歲的少年李世民便在此之列,跟隨著雲定興北上,為救援楊廣而出謀劃策,開始逐漸嶄露頭角。

這是一場刻錄在正史之上的有關楊廣與李世民之間的唯————次真正的交集,此後天胡開局的楊廣有如江河日下,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同樣出生富貴的太原公子旭日高升。

在被圍困於雁門關三十三天之後,因著諸多種種原因,突厥退兵,楊廣熬過此生最大的危機,轉危為安,但同樣拉開了偌大帝國崩塌的最後序幕。

【戰士儘力,不加賞賜;百姓無辜,鹹受屠戮】

伴隨著

天音落下,是雁門關之圍得解,十月,楊廣回到東都洛陽。

但,陛下你是不是忘記了什麼?

在怎樣兌現此前有關雁門關之圍時,楊廣陛下金口玉言所許下的賞賜和承諾這樣的問題上,大臣之間發生了分歧和爭執。

大臣蘇威認為,此一時彼一時,對於獎賞的規格應當適當削減。至於原因與理由,又或者說,是否得到了某位皇帝陛下暗中的示意,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反正你隻要知道,蘇大人提出了這麼個不成熟的想法。

然後這個不成熟的想法得到了大臣樊子蓋的反對,並且堅持表示,不管是國家還是君王都不應當失信於民。

所以應該按照已經公布的規格和標準,嚴格執行。

但——

十二毓冠冕之下,楊廣挑眉,狩笑,如同一頭暴怒的困獸,做著最後的掙紮。

“公欲收物情邪!”

你難道是想要借此收買人心嗎?

說,你是不是在覬覦朕的江山,凱覦朕的天下!

朕收拾不了突厥人,難道還收拾不了你?

於是滿朝文武瞬間噤若寒蟬,諾諾不敢言。

將士守雁門者萬七千人,至是,得勳者才乾五百人。

於是最終,那些在雁門關之圍時奮力搏殺者一萬七千人,獲得獎賞的不過一千五百人。

並且最多官升一級,同此前的許諾大相違背,大打折扣。

要知道,楊廣的老爹楊堅雖然是出了名的吝嗇,但也不至於在這樣的事情上節省。

雖吝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

但很可惜,楊廣是有幾根反骨在身上的。又或者說,對於仍未放棄千古一帝理想的楊廣而言,雁門關之圍這樣的黑曆史,就應當被牢牢掃進曆史的角落,不要再出現在自己麵前,提醒自己當初的狼狽。

於是楊廣不僅沒有厚賞有功之人,就連在雁門關之圍時立下功勞的外感兼理,亦找了個由頭降隻郡守。

敢問這樣的帝王,這樣的老板,這樣的上司,你可敢為他效死?你可願為他效死?

更不必說,會仍議伐高麗。

楊廣還想繼續死磕高句麗。

>至於死磕高句麗的理由,究竟是此前的太廟祭祖之時,高句麗王的拒絕覲見。還是雁門關之圍時被突厥人嚇破了膽,卻又不願意放棄了千古一帝的理想,所以天真的以為隻要將高句麗降服,便足以洗刷掉那些對於帝王而言的恥辱和不堪……

誰知道呢?

欲要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就如同此前第一次征高句麗之時,分明有看再正確不過的參考答案,卻一步步精準踩問雷區般,這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正在一步步陷入到瘋狂之中。

而整個大隋王朝,亦在楊廣的帶領之下失去觸底反彈機會。

那因為麵對突厥人而被短暫凝聚起來的豪情和榮譽,在楊廣的一係列騷操作之下,化作濃濃的不滿及怨憤。

【蒸庶積怨,天下土崩;至於就禽,而猶未之寤】

於是在下一刻,虛空之中有天音與字跡落下,與之相伴隨的是楊廣此前第二次征伐高句麗之際,楊玄感叛亂一呼而從者十萬,楊廣對此做出的指示是“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楊廣緊接著表示,“不儘加誅,無以懲後。”

必須殺,給朕狠狠地殺!

天下的普通人、特彆是那些賤民就不應該太多,多了就會淪為盜賊,所以應該多殺一些。

於是僅洛陽一城,被殺或者是被流放的就接近四萬人。

當初楊玄感起兵叛亂之時,曾經打開糧倉,救濟百姓。而等到楊玄感叛亂被平定,那些接受過楊玄感糧食的百姓都被騙出郊外,坑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