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47章(2 / 2)

但三郎啊三郎,你看看李林甫,看看楊國忠,看看張九齡之後你之所采用的這些人。摸著你那僅剩的良心說上一句,直言進諫的張九齡難道不是你逼走的嗎?

口蜜腹劍蛇鼠兩端,那些聚集在你身邊的人,又如何能夠同昔日的

張九齡相提並論?

哦不,這天下間的人才、能臣、有識之士還是很多的,隻是三郎你已經容不下他們的存在了,不是嗎?

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複直言。

自此之後,朝堂之上的大臣們都明哲保身為家族、為個人計,不敢再對皇帝說真話。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寫下這詩句的王維真的是因為到了晚年,所以特彆喜好安靜對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不再關心嗎?

不過是心灰意冷,對朝政感到失望,眼見得張九齡這樣的名臣賢相居然被貶而李林甫這樣的口蜜腹劍之輩上位,朝中再無直言敢諫之輩,無能為力之餘,不由得生出歸隱山林之意。

帝王並非是聖人,亦非是完人。但張九齡等尚在之時,每當李隆基有何決策失誤之處,這些人便會據理力爭,事無大小俱皆進諫。但等到李林甫這些人上位,媚上固寵打壓政敵,朝堂之上又何以言清明?

於是接下來之可以看到的,便是開元二十五年,在張九齡離開長安之後,李隆基對說話又好聽,又撞長於揣摩自己心思的李林甫愈發寵信。而李林甫為了蒙蔽皇帝的耳目,曾召集諫官,而後對他們開口道:

“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

聖明天子在上,群臣們順從聖意聆聽陛下的教誨都來不及,又有什麼是需要進諫的呢?

李林甫繼而一指那些充做儀仗的駿馬微笑,開口發出警告。

你們看,想要過得好隻要沉默的享用精美的食物、上等的草料便可。要是隨意出聲,那可是會被輕易淘汰。

就算是以後想要不再亂叫,但機會隻有那麼一次,到時候,可莫謂吾言之不預。

張九齡、嚴挺之這樣的人才尚且被李林甫排擠出去,同樣是宰相的李適之被李隆基認為慮事不周,叫其奏事之時不要自作主張,需要同李林甫先行商議。於是朝堂上下,大臣們無不明哲保身,諫爭之路,自此而斷絕。

皇帝之所聽到與看到的,便隻是他想要聽到和看到的而已。

於是下一刻,畫麵與場景變幻,是李林甫手捧著一頁頁答卷,滿麵欣喜情真意切,對著玄宗皇帝做出言語。

“為聖人賀,野無遺賢,天下英才,儘歸朝

中,儘歸所有,遠超太宗之世矣!”

昔日太宗皇帝眼見一個個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曾得意的發出感歎,道是"天下英才入吾毅中矣!"

這天底下的人才,都歸朕之所用,進入到朕的射程之內,為朕、為這個大唐而效力!

既貪戀這世間之酒色與權勢的美好,又想要長久的將那盟世維持。李隆基亦曾下詔,這天下士子,隻要有一藝精通,那麼便可以到長安備選。

隻是沉浸在歌舞與享受之中的李隆基顯然是忘了,他此時的宰相,顯然已經不再是耿直的張九齡這些人,而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舉人多卑賤愚聵,恐有俚言汙濁聖聽。”

為了避免有愣頭青在麵聖之時對自己進行指責。

畢竟鄉野之人嘛,特彆是那些未曾經曆過官場毒打的鄉野之人,要是頭腦一熱跑到皇帝眼前把陛下給罵醒,那自己這宰相還當不當了?

自己又應當如何再大權獨攬?

於是李林甫一番運作,最終被送到京師將要推薦給皇帝的士子,竟然無有一人合格。

就問你敢信?

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李林甫是信了,並且真心實意的李隆基做出道賀,表示在陛下您的英明領導之下,我們對人才的網羅已經大大超過了昔日的太宗文皇帝所在之時,在民間、在鄉野之中,已經沒有任何的人才遺漏。

如果是曾經的李隆基,是二十多歲的李隆基,那麼自然是會對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並不會輕易的相信。

但誰叫這是年老昏庸的、想要沉浸在享樂之中的李三郎呢?

隻敢在夢中、在女人身上、在一片片阿諛奉承之聲裡,覺得自己仍是那個身強力壯充滿著雄心壯誌、無所不能的聖人。

【有楊妃之專寵,而國忠因得入相,有國忠之專權,而祿山因此速亂】

盛世需要美人點綴,而在那亂世之中,美人便成了負累。

更何況這是一個男權的社會。

所以如褒如、姐己、楊貴妃等,史書工筆,對於這些美人們往往並不留情,斥之以女禍和紅顏禍水。

但,當真是如此?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