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首那諸多種種過往之後李隆基終是打破沉默,維持著身為帝王與上皇的體麵對著身邊的大臣開口。
“吾兒應天順人,吾複何憂!”
我的兒子順應天命,我又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
曾經英明神武的帝王是真的老了,喪失了銳氣喪失了心氣,但同樣的,亦開始變得更加的貪生,更加的想要體麵。
於是在此關頭,在此大唐王朝的艱難時期,被先斬後奏被尊為太上皇的李隆基並沒有再執著於同李亭爭權。
“自今改製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複上京,朕不複預事。”
不僅認領了這個太上皇,還叫在外領兵的兒子們都去皇帝那報道,表示出自己移交權力不再理事的決心。
甚至於叫自己的宰相班子都去到唐肅宗那邊,順便把傳國玉璽給兒子帶去。
這個不願意放棄手中權力的帝王,終是以一種較為體麵的方式將手中的權力放下。而這,恰恰是李隆基這位曾經創造了偉大功業又將大唐帶入到深淵的帝王,為大唐做下的最後貢獻。
避免了皇帝與上皇之間的鬥法,使李享能夠專心應付剿滅叛軍,而不是陷入到爭權奪利之中。
雖然這同樣是不得已而為之。
畢竟但凡是有可能,李隆基這位大權在握了大半輩子的帝王,又如何會願意放下手中權力,真的樂意於退居二線,做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上皇?
當太子李亨於靈武登基的消息傳到耳邊,李隆基便比誰都清楚,單憑李亨一人
的力量做不到如此。
如果自己不想體麵,那麼總歸會有人幫自己體麵。
畢竟——
於此現實之下,想要平叛就需要倚仗節度使。而節度使……
君不見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之事乎?
那些節度使顯然已經不再相信李隆基這個帝王,而那些大臣與將士們……
君王假借禦駕親征之名,暗地裡棄長安而逃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在太子李亨已經登基,並且麾下有無數人聚集而去平定叛軍的情況下,如果李隆基還想著爭權奪利而不是退下,那麼自然會有人幫他退下。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位帝王開始養老,開始無所事事,開始如同一個真正的老人一般懷念過去。
李隆基想到了姚崇,想到了張九齡,想到他如果當初聽了張九齡的話,那麼該有多好。
蜀地物產豐饒,日子舒適,但對於這個帝王而言,手握大權高居深言和被迫放棄權力被迫退休卻又是不同的。
於是他又開始懷念長安,懷念死去的貴妃。
但,長安啊。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抬頭就可以看得見太陽,但長安……
這老邁的上皇忽然便對著身邊的高力士感慨,近日做夢,無數次夢回長安,但極目四望,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等到醒過來時方才發現,自馬嵬驛香消玉殞,貴妃的魂魄竟是不曾有過一刻入夢。
繼而是長歎。
“玉環啊玉環,你可是在怪朕?”
於是身側的高力士上前,扶住了李隆基的手,小心翼翼做出勸慰。
“娘娘應當是會體諒陛下的。”
又道是上皇對貴妃情深意重,貴妃能夠為您而死,乃是其榮幸雲雲。
當真是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然後李隆基便真的收到了已經是皇帝的唐肅宗李享收複長安,並且請他回去繼續當皇帝的消息。
但至此時刻,原本恨不得立刻趕回長安的李隆基卻膽怯了,害怕了,遲疑了。
輾轉反側,夜不能眠。
如果是你,你會把到手的已經坐上的皇位再轉頭讓給彆人?
即便那是你的君父。
更不必說,自己和這兒子的關係究竟如何,李隆基心中總不至於沒有半點的自知之明。
作者有話要說:
唐肅宗……怎麼說呢,隻能說當太子時是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