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沂源乳虎 第十一章:夢裡難分主與客(1 / 2)

大金豪強 司空楊炳 7131 字 10個月前

次日清晨,楊炳醒來發現自己衣冠端正地坐在書房裡,一時恍惚,分不清夢裡夢外,前世今生!

隨即想起,自己現在是以楊康的身份,用他的軀體,活在八百年前。

可昨夜明明是脫衣睡在床上的,現在醒來卻身在書房,這個小孩子祖宗是有夢遊的毛病嗎?

又過一會兒,楊康的記憶在腦海中湧現出來,才明白原因。

原來今早在床上醒過來的是楊康,他見到楊炳好多活還沒乾完,並且發現楊炳入主身體之後,隻要睡一覺後,醒過來的就會是本尊楊康,那個來自後世的楊炳不會長久的鳩占鵲巢。

自然更是有恃無恐,於是穿戴整齊,來到書房,在一張紙上寫了四個字後,調息入定,在定境中將楊炳喚醒。

楊炳拿起鎮紙下壓著的那張紙,隻見上麵寫著四個大字——“接著乾活”!

楊炳坐在書桌前發出一聲哀嚎,這日子沒法過了,這小孩子祖宗比資本家還資本家就不說了,每天早上都要來這麼一出角色轉換的遊戲,這麼折騰誰受得了,這不早晚精神錯亂嗎!

不過貌似,好像,確定,現在這種狀況,不就是雙重人格型精神分裂的症狀嗎!這個比精神錯亂更嚴重吧!不過得病的應該是楊康,那自己算是什麼,是他的‘病’嗎?

這可真是個難解的醫學問題,更是個難解的哲學問題!

給資本家打工的日子是痛苦的,不過痛苦歸痛苦,活還得乾,人生悲慘,莫過如是。

楊炳正坐在書桌前自怨自艾,忽然聽到楊熊在後宅門外敲門呼喊,這後宅是楊康靜修之所,本就不讓旁人進來,昨夜楊炳又插上了門閂,所以楊熊進不來這個後宅,隻是不知楊熊這小子為什麼這麼早就來叫門。

開了門,卻見楊熊和張先生站在門前,還沒等楊炳發問,楊熊就搶著說道:“少爺,張先生找你有事,我先去忙了。”說完一溜煙地跑得沒了蹤影。

楊熊也是族學裡的學生,他調皮搗蛋,不愛學習,隻喜歡同楊康一起舞槍弄棒,張先生向來嚴厲,楊熊有些怕他,今早一出門就撞見了張先生,被抓來叫門,見楊炳開了門,自然是溜之大吉。

楊炳將張先生讓進書房,楊康在後宅清修,飲食等都在前院,這裡連口熱茶都喝不到,向張先生表達了歉意後,模仿古人的言語,文縐縐地問道:“先生清早來此,可有什麼要緊的事情?”

張先生:“沒什麼大事,一者前日聽你的言論,覺得你推演事情的方法頗有可取之處,昨日思索一天,越想越覺得這裡麵隱藏著很大的門道,今日特來與你探討一二;二者是遵莊主之命,看看你這裡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

楊炳心道:“這是邏輯學,是後世七大基礎學科之一,也可以說是後世現代科學的源頭之一,是西方大哲先賢嘔心瀝血之作,當然是一門大學問,可我總不能將大學的邏輯學課本拿給你看吧!”

對張先生說道:“這個思考事物的方法,我隻是自發而為,沒什麼理論可循,所以探討學問什麼的,我是不行的,不過還真有事情需要先生幫忙。”

張先生自語道:“果然有人生而知之!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張先生對楊炳問道:“你有什麼事情讓我做?”

楊炳將昨日整理在紙上的度量衡製度拿給張先生觀看,說道:“先生看看這個,其中還有些問題,需要先生幫忙解決。”

張先生拿著這幾張白紙,越看越是心驚,這套度量製度,體係完整,計算簡便,用途廣泛,真的是一個孩子可以想出來的嗎?

張先生:“你為什麼搞出這個來?你是怎麼想出來這個的?”

楊炳:“我觀現行的度量衡規製,名目繁多,進製不一,計算起來太不方便,經常把我搞得頭暈腦脹。而度量衡最常用的就是長度,現行的長度計量單位,一丈太長,一尺太短,所以我選了一個中間的長度作為基準長度。”

說著將那根一米(步、伬)長的靠尺遞給了張先生。

接著說道:“這個長短,在人的單步與複步之間,我認為比較適合,為了區彆,我將之命名為伬,單立人的伬。”

接著把雙手舉在胸前,說道:“至於說為什麼用十進製,隻是因為我們都長了十個手指頭。”

又說道:“這世間的一些家學傳承,很多都在這些度量衡上做文章,故意將自家的尺子什麼的,搞得與眾不同,讓外人看了莫名其妙,模仿起來困難重重,我也有此意。”

張先生:“這套東西確實很妙,但向上累計好辦,向下分割卻很難,十的一半是五,可五的一半怎麼辦?”

楊炳:“這個嗎!要是人人都是雙手六指就好了,就可以用十二進製了!”

張先生差點沒笑出聲來,這孩子當真調皮詼諧。

張先生:“看你對長度的命名,你是知道‘分厘毫秒忽微’這個逢十退位的說法的,先賢早有明示,就如你所言,人生十指,用十進製,掰指頭算賬確實方便些。所以這套規製難在製造器具,而不是難在使用。這個工匠們是有辦法做到的,我在書中看過。”

楊炳來了興趣,問道:“怎麼辦到的呢?”

張先生:“立一平整之木板,將待分之尺水平放置於底部,上方垂一絲線於一端,將另一條絲線固定於另一端,用一短線在其上量出一段,首尾相銜,銜接處以墨做記,反複如此,劃分出欲分之數,將此絲線的最後標記處與前線相交,固定之,垂絲線於每個標記處,下交尺處即為等分之刻度。”

楊炳暗道:“這不是平行線等分線段原理嗎!誰說中國古代沒有幾何知識的?隻是沒人總結歸納,沒有形成體係罷了。”

楊炳對張先生說道:“這麼說,這套製度所用測量器具,是可以製作出來的了?”

張先生:“咱莊中工匠就可以做到。”

楊炳:“那就有勞先生操辦此事,而且我感覺此規製尚不完善,或有謬誤不便之處,也請先生糾正改良,予以完善。”

張先生:“這個沒問題,今日下山,我就召集工匠進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