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冬天大雪初停,保定的一個院子裡,豎著一個個高低不一的木樁,一個身穿薄衫的健壯小夥在木樁上閃轉騰挪,步履穩健。
旁邊一個老人身上穿著棉襖,坐在凳子上,一邊烤著火盆,一邊看著小夥子練武。
“好了,在練一遍劍法就去吃早飯。”
說著拄著拐起身向前院走去,他知道這個徒弟會不折不扣練完。
這二人就是孫祿堂師徒,
三年前孫祿堂在上海登報收徒,一共收了四個徒弟。
但是沒過多久就發生了918事變,時局動蕩,人心惶惶,其他三人相繼離開了。
隻剩王學斌一人繼續學武。
孫祿堂便帶著王學斌一路遊曆回京,曆時一年。
這一年孫祿堂將一身所學全部傳給王學斌,還帶他拜訪各路高人。
曆經一年才回到北平。
而後孫祿堂就擺香堂收了這關門弟子。
當時王學斌送的拜師禮是一個玉雕的桃李擺件。
而孫祿堂給了王學斌一塊雕刻著王學斌名字的紫檀木牌和一把龍泉劍。
劍長三尺六寸,重二斤八兩,劍上銘刻中和二字,取其“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之意。
王學斌現在就一直使用這把劍,他曾和師父遊曆至武當山時,得授太乙玄門劍,因其動作瀟灑飄逸,頗為喜愛。
他師父以為他喜歡劍法,便把太極劍,八卦劍全交給他,從此他早課便又添一門。
王學斌回屋拔出寶劍,出來起了一個架勢,從太極劍開始演練起來。
這三年王學斌收獲不小,一路走一路練一路交流,而後又經曆了一年的沉澱,他一身功夫已經融會貫通了。
其實早在當初他形意拳有成時,就已經難尋敵手了。
畢竟這是無魔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素質說話,而王學斌已經把他當前的身體潛力開發到極限了。
他現在身體素質評價全部到了一百分。
他現在能夠舉起兩百二十公斤的重量,百米能夠跑到十秒,還能夠以兩個半小時跑完全程馬拉鬆。
根據娜娜的說法,他本人的身體的潛力已經開發到了無魔世界的極限了,除非將來進入有魔世界,才能繼續提升身體潛力。
這裡的有魔無魔不是指的魔法,而是以現世世界為基準,世界觀不超過現實世界的叫無魔世界。
超過現世世界的無論是科技魔法,還是武俠玄幻,統統都叫有魔世界。
當前他的身體已經開發到巔峰,在這個民國時代,幾乎沒有可以匹敵的人了,但是他的功夫卻始終差了那麼一絲味道。
他師父曾對他說他的拳不誠,若是倚強淩弱還好,若是兩人身體素質一樣時,他的拳隻能放不能收。
其實王學斌心裡明白症結在哪。
他始終是生活在一個安定的時代,學拳終究不是為了安身立命,隻是基於一種收集癖罷了。
就像他玩遊戲,從來不在乎輸贏,隻要裡邊的人物或武器收集齊了就好,其他的隨便。
他學武也隻是基於一種收集的癖好,當初他想要拜孫祿堂為師也是因為他查閱資料顯示,孫祿堂三大內家拳全部融會貫通,才查的他的資料。
他對功夫始終少了那麼一份熱誠,缺少那一份感動。
孫祿堂走在前院心裡也說不上什麼滋味,要說悲吧也說不上,畢竟教出這麼一個聰慧的徒弟,要說喜吧也說不上,教出的徒弟並不是那麼誠於功夫。
他去年曾讓他徒弟去遊曆交流,結果他徒弟可好,一路回來,功夫學的不少,什麼披掛、八極、地躺、三皇炮錘之類的學了一堆,竟然沒有跟人交過手。
一問才知道,王學斌一路金錢開道,每到一個地方,先是準備一份厚禮,奉上拜帖,那些武師畢竟拿人手短,便教他一招半式,他也不挑,見功夫就學。
碰上一些好為人師的,就連整套拳法都傾囊相授,臨走時還一直囑咐他常來。
這一通下來,國術界都知道了孫祿堂的這個武癡弟子,便是跟孫祿堂不對付的人對他這個弟子也不好說出什麼惡評。
畢竟禮多人不怪嘛。
孫祿堂聽得是哭笑不得,原想讓徒弟一路打下去,但畢竟年紀大了用詞比較委婉,隻說讓他去交流。
沒想到他弟子這麼謙遜,一路金錢開道,學回來一堆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