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龜三年五月初四。
初夏日,天氣已經開始漸漸燥熱起來。琵琶湖西岸沿線的山間十分崎嶇,道路又年久失修,坑窪不平,行走其間頗費氣力,搭配當空的豔陽日照,以及呼吸間感受到的濕氣,無不令人煩悶。
當然,比天氣更惱人的,是當前的戰局了。
平手汎秀作為陣代,領著接近三萬人的大部隊,從西麵繞過琵琶湖,已經出發了三天,但仍還沒走完全部的道路,距離京都尚有兩日左右的行程。
臨時起意,倉促組織這麼大規模的部隊行軍,實在很費心力,情報機構是來不及布置了,對外聯絡全都中斷失效。立即增派人手,一時間也難以起到成效了。
算著時間,織田信長應該早已從水路到達京都了,他是否成功控製住了幕府,捏穩了大義名分,並取得了畿內豪族的效忠呢?
留在越前、近江一帶斷後的丹羽長秀和森可成,情況又是怎麼樣了呢?能擋得住兩麵夾擊嗎?傷亡情況如何?兩人是否能活著回來?
上杉軍到底是用什麼辦法出現在織田軍後方的?怎麼就這麼輕易繞過了越中和飛驒呢?太不可思議了,這跟暗恥公司的劇情完全不一致啊!
兩年前平手汎秀一力推動了“淺井西征”的政策,就是為了防止出現金崎殿後的局麵。
但現在類似的局麵還是發生了!
難道這就是“曆史修正力”的偉大之處?
簡直是八流作者悶在家裡腦殼鏽掉了才能編出來的橋段!
每念及此,平手汎秀都覺得懊喪之至,忍不住要咬牙切齒。
早知道如此,還不如順水推舟,按“原定劇情”一路走下去好了,至少相比其他人,自己還有提前熟悉大綱的優勢在。
現在可好了,提前引入了破局者,織田家的霸業,也不知道還會不會那麼順利……
這份懊喪自然又加劇了燥熱的感覺。
平手汎秀騎在馬上,身披著銀色的甲胄,隻覺得內衣和鐵片之間的縫隙,全都被汗水填滿了,滑膩粘稠,極不爽利。
但沒辦法,這幅如臨大敵煞有介事的姿態,還必須得保持下去。
因為平手汎秀隻是臨時的“陣代”,而非真正的總大將。
在河田長親、本多正信、拜鄉家嘉等人麵前,再怎麼自在也是無妨的。君臣名分已定,不需要在乎小節。
但現在軍中是瀧川一益、池田恒興、蜂屋賴隆等人在,大家分屬同僚,你稍有不端,便顯得有失身份,缺乏尊重。
說是個“陣代”,無非就是在這幾天時間內,負責協調撤軍行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隻不過是為了防止路上出現意外,無人能做臨時的指揮罷了。
其實琵琶湖西岸沿線遇到敵軍的可能性是相當低的。
這片地盤多是山地,產業貧瘠,隻有朽木、高島、田中、新莊等幾家弱小的豪族,這幾家勢力名義從屬於淺井但又一向不太老實,於是淺井長政西征時靠著大義名分、畫餅誘惑以及武力威脅,把他們都裹挾走,帶到前線當炮灰去了。
所以,平手汎秀帶著大軍一路走來,便隻能看到衣衫襤褸麵黃肌瘦,見了軍隊就逃跑的農民而已,經過的城砦大多都廢棄了,即便沒廢棄也隻有少數老弱婦孺看家,根本稱不上威脅。
一路上所見的景象來看,這片毗鄰京都而又土地貧瘠的狹長區域,似乎已經失去了基層建製,成了無人管轄的原始社會當中。
毗鄰京都,故而易受戰後的潰兵劫掠;土地貧瘠,故而難以從劫掠中恢複生產。兩點相結合就導致生產力和社會形態的大幅倒退。
這一方麵是戰亂原因,另一方麵也與淺井家治政不善脫不了關係。
目前的情況看上去已經積重難返了。估算一下,要重整此地的治安怎麼著也需要千把人才行吧,但此地的賦稅卻未必能養得起一千士卒……
就算交給平手汎秀,也得花上好多年功夫去鼓勵生產,開墾梯田,收納流民,吸引定居,才勉強能恢複秩序吧。
沒遇到任何威脅,固然是好。但另一方麵,就意味著沒找到任何獲取情報的途徑。山裡的那些農民,估計連當今征夷大將軍姓甚名誰都不知道。
一路無事發生,眾人也都心事重重,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