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至少還和英國領事打交道,穩住了領事的情緒,任內未出大亂,你呢?葉製台?”
五口開埠之後,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四口均允許英國人進城做生意,沒有出現太大問題。唯獨廣州當局堅決不許英國人入城,隻許英國人在城外進行貿易。
此事是英方挑起第二次福壽膏戰爭的重要原因:當時的英國人將進入廣州城看作成是否真正進入中國的一個重要標誌。
如此一來,為什麼亞羅灣事件偏偏會在廣州發生,而不是發生在另外四個開埠口岸就不難理解了。
其他四個開埠口岸此前飽受廣州一口壟斷外貿專營權之苦,做外貿生意都要跑到廣州通過十三行這個中間商,不得不讓廣州行商和地方官盤剝一手。
開埠之後,四個新開埠口岸的商賈和地方官也樂見開辟了新財源,沒有在讓不讓洋人進城一事上過於糾結。
廣州是五口開埠通商中唯一一個利益遭到嚴重損害的口岸,不讓洋人進城做生意,不僅僅是簡單的麵子的問題,也不是單純的廣州人仇視侵略者的情緒問題。
廈、福、寧、滬四口洋人自由出入難道就不讓清廷顏麵掃地嗎?偏偏廣州特殊?
福壽膏戰爭中,英軍除了沒有占領過福州,其餘的四個通商口岸都在1841年~1842年之間先後完成了占領。英國侵略者在這四個口岸做的惡並不比廣州少。
因此試圖用廣州人對英國侵略者仇視情緒,是解釋不通為什麼廣州當局不讓英國人進城這一問題。
廣州當局不讓英國人進駐廣州,甚至連總領事館都不能進入廣州,隻能設置在香港,原因是多方麵的。
其一,廣州作為長期僅存的通商口岸,來廣州做生意的洋人最多,且毗鄰港島,管理難度大的問題確實客觀存在。
其二,廣州行商妄圖以向洋人施壓,向朝廷表忠心的方式,試圖恢複一口貿易,重新壟斷外貿經營的特權。
這一點,從每次廣州民間排外情緒高漲背後都有行商和官府的影子便可窺伺一二。
在大清,聚眾可是重罪。
在廣州城這樣的大城市,官府衙門眼皮子底下,當地民眾敢頻繁地發起動輒上萬人的集會,還把廣州知府衙門燒了,廣州當局都未追究其責任,這種現象有清一朝實屬罕見。
隻有一個原因能解釋得通這種匪夷所思的現象,那就是廣州民眾的集會是滿清廣州當局默許,甚至是直接操縱支持當地民眾和英國人發生衝突。
說直白一點就是拿廣州百姓的命搏沒落行商們的富貴,保地方官僚的仕途。
其三,便是當地地方官的原因了。
耆英,徐廣縉、葉名琛、柏貴等封疆大吏為了一己私立,為了保住自己的頂戴,放任局勢失控,將一個常規外交事務逐漸拖到高級外交問題,直至局勢完全失控,直接引爆了第二次福壽膏戰爭。
耆英是第一次福壽膏戰爭後的第一任兩廣總督和通商大臣,廣州洋人入城問題上就是在耆英的任內埋下的地雷。
耆英任內為了阻止洋人進入廣州城,讓洋人繼續留在城外的十三行做生意可謂是煞費苦心。
從第一任英國駐華總領事普鼎華到第二任駐華總領事戴維斯硬是讓耆英耍得團團轉,入城問題到耆英卸任都沒得到解決。
每次英國總領事要求入城,耆英就煽動廣州城居民的反英情緒,組織數萬市民大張旗鼓地日夜巡邏,抵製英國人入城。
接著耆英又找英國領事訴苦打感情牌:不是我不讓你們進廣州城,我是為了你們好,為了貴國人民的人身安全考慮,現在進城不合時宜。
你們如果現在執意進城我也不攔你們,就是城裡憤怒的廣州人非把你們剁了不可。老夫是朝廷裡唯一還會為你們洋人講幾句好話的人,要是你們把我逼急不乾了,換個更難溝通的總督,遭罪的是你們英國人。
最後耆英又向英國領事承諾下次一定,等個一年半載,等民怨平息之後再讓你們進城。
結果從英國人從1844年等到1848年,等到耆英調回京師了,入城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耆英著實給兩任英國領事來了個小小的大清震撼。
不過耆英也並不全是在忽悠英國領事,耆英至少說了句真話,那就是在大清的總督中,耆英確實是和洋人打交道比較勤快,比較好說話的。
耆英之後繼任的兩個總督徐廣縉、葉名琛由於都是漢臣的緣故,和洋人接觸比耆英更加謹慎小心。也讓接下來的英國總領事文鹹領教到了來自大清官場的震撼。
耆英至少還會忽悠英國人,安撫住英國人的情緒。而徐廣縉、葉名琛連見洋人都懶得見,尤其是葉名琛,從擔任巡撫到升任總督,就沒有英國人見過他。
徐廣縉、葉名琛每當遇到英國人要求進城就故技重施,煽動廣州城民眾的情緒。
此前由於英國忙於克裡米亞戰事,其國力無法負擔再開辟一個遠東戰場,因此文鹹對徐廣縉、葉名琛這種近乎無賴的行為束手無策。
現在克裡米亞戰事結束,英國終於能騰出手解決他們眼中的遠東問題,把戰艦大搖大擺地開進珠江口,進攻廣州城。
“滿臣,漢臣不可一概而論!耆英是滿人,不要說認一個英國乾兒子,就算他認十個!一百個!一千個英國乾兒子!聖上都不會懷疑他有二心!
我是漢人,今日我要是出城和巴夏禮那廝見上一麵,數日之後,彈劾我的折子就會出現在聖上的禦案上!屆時我葉名琛就算是有一百張嘴也解釋不清楚!
這兩廣總督,通商大臣!就不是人乾的活!乾得好是你分內的事,乾不好,我葉名琛一家子的腦袋都要交代在這裡!”
葉名琛道出了他的苦衷。
他是漢臣,長久以來,他不願意和洋人直接接觸的原因歸根結底就一個,那就是懷疑京師城皇宮裡頭那位懷疑他有二心。
因此葉名琛選擇和洋人劃清界限,對洋人態度強硬,以向皇帝表忠心,對外昭示自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好家奴。
“葉製台就做你的好漢臣吧。”
對於葉名琛這種人,梁紹瓊已經沒什麼好說的了,說再多也隻是白費口舌。
“葉製台!柏撫台!”
洪名香向葉名琛和柏貴跪下,乞求道。
“洋人數次要求換俘,眼下廣州城正是用人之際,還望葉製台和柏撫台念在水師的弟兄守土有功的份上!和洋人換俘!”
洪名香的水師精銳主要來自於他家鄉南澳縣以及周圍的州縣,虎門一役後,巴夏禮多次派人來和廣州當局交涉,想要交換俘虜。
英軍方麵交換俘虜的意願越是強烈,葉名琛等人越是認為,這些英軍俘虜中肯定有大魚,不願意和英軍交換俘虜。
最後英軍甚至隻要求釋放52名英格蘭、蘇格蘭籍英軍俘虜,作為回報他們將釋放全部213名廣東水師的俘虜。
文鹹想著,我的要求都這麼低了,52名俘虜換213名俘虜,你們賺了,這下你總該願意換了嗎?
文鹹在擔任英國駐華總領事期間,最大的失職就是以英國人的行為邏輯和廣州當局打交道。
廣州當局的官僚,腦回路和正常人都不一樣,麵對這樣的換俘要求,廣州當局依舊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廣州當局的種種奇葩行為,也給文翰整不會了。
“大膽!換俘是向洋人釋放議和的信號!洪名香!再議此事,修怪葉某無情!”葉名琛訓斥道。
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照顧廣州城已經被煽動起來的民眾情緒,葉名琛是絕對不會和洋人交換俘虜的。
不要說這213名俘虜是水師的人,就算是他的督標營標兵,他也不會換。
私下和洋人換俘,朝廷會怎麼看他,皇上會怎麼看他?目下視英國人為仇寇又會怎麼看他?
葉名琛還要維護自己對洋人強硬的形象,換俘一事,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葉製台!這213名水師弟兄,都是虎門炮台的炮手和蒸汽船的水手!眼下虎門炮台的炮手都配不齊啦!虎門炮台的背後,可就是廣州城!”洪名香聲嘶力竭地喊道。
和英國人換俘,洪名香並非完全處於私心。
也有出於廣州城防的考慮,被英軍俘虜的水師官兵多是虎門派台的炮手和蒸汽艦上的船員。
廣東水師合格的炮手和蒸汽艦船員人數本就不多。
沒有足夠的炮手和炮彈,虎門炮台上的岸防炮再犀利也是擺設。
虎門炮台一旦失守,廣州城就等於向英國人敞開了大門。
“炮手沒了就再練!此事斷無商議的餘地!”葉名琛打住了洪名香。
“葉製台”洪名香已是老淚縱橫。
“洪軍門,多說無益,走吧。”
梁紹瓊冷笑一聲,拉起跪在地上的洪名香上馬離開了巡撫衙門,離開了廣州城,回到了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