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世界的前六年,王謹做了許多事。
兩歲那年,被親爹抱著去了一趟自家的田地,收錄了一大堆植物和農作物,一天之內就拿到了好幾百的點數。
三歲那年,當他踩著板凳終於能夠得著水缸之後,便悄悄把之前花了一千點數購買的高濃度營養液分成幾十次加了進去。從那個冬天起,溫氏的病就再也沒犯過,家裡所有人的身體都越來越好。奶奶的腰也不酸了,爺爺的腿也不疼了,農忙的時候乾一天的活也不覺得累了,村子裡的人都誇王家的風水實在是好。
四歲那年,“王謹”這個名字被正式寫在了族譜上。從那天起他才知道,自己這個“王”,竟然是太原王氏的王,而且還是唐朝名將王忠嗣那一支的後人。雖然隻是旁支的旁支,但也算是很有底蘊了。不過王謹倒也沒覺得特彆驚訝,畢竟生活帶給他的驚喜已經夠多了,已經很難有什麼事能讓他驚訝了。再加上王家本身就跟村子裡其他的莊戶人家有些不一樣,他早就有些猜測,如今隻是徹底確認罷了。
五歲那年,在溫氏有意無意的教導下,王謹已經能完整背下《三字經》了。王家人也開始相信王謹一定是從出生那天起就有文昌帝君保佑,這才如此天賦異稟。而且自王謹出生之後他們一家人的日子就越過越好,這孩子更是自幼早慧,說話走路樣樣都比彆人早,還格外乖巧懂事,跟其他的同齡孩子一點都不一樣。於是,這一年,王老爺子拿了書本親自教他認字。
永和六年,王謹虛歲六歲。
今年除夕時,王老爺子喝得有些多,談起了不少舊事。
太原王氏,自唐之後便開始沒落。
北宋末年各地頻頻起義時,王氏的族人們大多遷去了江南,但王老爺子的爺爺並不願意離開。
倒也不是多舍不得,隻他是個老實人,父母早已去世,也沒多少讀書的天分,唯一的愛好就是刨木頭,每次跟族人應酬都覺得十分頭疼。
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能窩在一個小地方種種地,做做木活兒,老婆孩子熱炕頭,多自在。
於是,他便做主將自己這一支分了出去,來到月溪村紮了根。
本朝太/祖皇帝登基後,勵精圖治,抑豪強,清隱戶,大力推行科舉製度,什麼五姓七望、七姓十家,全都成了明日黃花。
王家的那位老祖宗因為讀書不好,父母又早早過世,受過不少族裡人的排擠。
因此,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執念,那就是希望他的子孫能有人考上功名,為他們這一支爭一口氣。
隻可惜他們這一支實在是有些人丁艱難。一直到王謹的大伯和父親這裡,才擺脫了四代單傳的命運。
這兩兄弟倒也爭氣,剛成婚沒兩年就各生了一個兒子,喜得王老爺子直道老天保佑。
隻可惜從王老爺子自己,到王謹的兩個哥哥,這一家子男丁裡竟沒一個會讀書的。字倒是能認識不少,但真要他們去研究那些“之乎者也”都是些什麼意思,那可真是要了老命。
因此,在王謹出生前,王老爺子基本上已經放棄“幫祖父完成遺願”這件事了,就打算一家人一輩子窩在月溪村裡,安安分分地種田。
王謹四歲那年,二兒媳婦突然說起,她今天做繡活時隨口念了幾句三字經給幾個孩子聽,誰知大侄女就記住了一句半句,小侄女半句都沒聽進去,一旁的自家小兒子卻全都背了下來。
當時王老爺子並沒有多想,隻覺得是二兒媳婦愛子心切,難免有些誇大其辭。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對老王家的這個基因實在是有些絕望,哪怕二兒媳婦之後還提了幾次小孫子記性好,他也沒放在心上。
記性好又怎麼樣?說不定今天記住了明天又忘了呢。三四歲大的小孩子不都這樣嗎,想起一出是一出,沒什麼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