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小孫子雖然看起來是比村子裡的其他孩子聰明幾分,但到底年紀還小呢,哪能看得出來那麼多。沒準兒也跟他那個爹一樣,小的時候看起來機靈得很,一去了學堂還不是天天被先生罵“榆木腦袋”。
直到第二年的中秋,王謹直接將《三字經》背了下來,王老爺子這才開始有些重視。
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不僅是會背,問是什麼意思也能講兩句。雖說他自己也有些拿不準吧,但小孫子說的解釋聽起來就不像是胡謅,很有那麼回事的樣子。
王老爺子心裡的那個念頭又重新熱乎了起來。從那以後,他便開始每天都花一些時間親自教王謹認字。
這才不到一年時間,王老爺子就發現,自己實在是沒什麼好教的了。
問了問二兒媳婦溫氏,她也是半桶水,隻會背《三字經》和一些名氣大的詩句,《千字文》也隻會前半部分,後麵的好多字都不記得怎麼念了。
於是,這一年中秋,王謹進學的事便正式提上了日程。
不同於前幾次為自家兒孫時尋摸私塾時的隨便,這一次,那些老童生,王老爺子已經有些看不上了。
在他看來,按自家謹哥兒這資質,童生應該是遲早的事,說不準還能考個秀才回來,就像他那早逝的外祖父一樣。至於再遠的,王老爺子就不太敢想了。
因此,這次怎麼著也得找個秀才,才能不耽誤謹哥兒的天份。
一番打聽之後,王老爺子選中了縣城裡的齊秀才。
聽說這齊秀才為人頗為嚴肅,當年考中秀才後因為一次意外不小心破了相,科考之路便止步於此。
所以,比起其他一邊開私塾一邊還在為鄉試作準備的秀才們,齊秀才那真是一心撲在私塾上,對待學生十分嚴格,好些個學生都因為態度不端正而被趕了出去,縣城裡很有些關於他的風言風語。
但同時,他帶出的學生成績也是最好的。
一開始王老爺子還有些猶豫,擔心自家小孫子年紀太小,碰上一個太過嚴苛的啟蒙先生,怕是會被磨滅讀書的熱情。
可王謹在了解情況之後,卻是十分堅定地選擇了齊秀才。
在他看來,齊秀才開的私塾裡隻有不到十個學生,而且看樣子都是有意走科舉這條路的,比起其他那些動輒二三十人,怕是有一大半都隻是為了識幾個字的私塾,學習氛圍肯定是要好上許多的。
至於老師的性格,王謹覺得問題不大。
跟著嚴格的老師,有嚴格的學法,跟著靈活的老師,又有靈活的學法。王謹前世參加過不少線上的一對一課程,見過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老師,對他來說,隻要當老師的肚子裡有墨水,不管怎樣的教學方法,他都相信自己能適應得了。
既然王謹自己都表示可以接受,王老爺子便也無話可說,其他人更是沒什麼意見。
於是,當天下午,鄧氏和溫氏就備齊了六禮。第二日,王老爺子便帶著王謹去齊秀才家拜師。
齊秀才自是有一套自己看人的方法,聽著王謹背了一遍《三字經》之後,也沒多說什麼,收下束脩之後便告訴他們過完重陽第二日便來上課。
對於齊秀才而言,精心準備的第一印象並不重要。這個孩子的資質如何,日後他還有的是時間慢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