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科舉(2 / 2)

鐘繇首次聽聞,麵露愕然之色,猶豫了片刻,才出聲道:“這都是不是問題。”

“二公子若無子嗣,遲早會找明公其他子嗣過繼,也是一樣的。”

“但能否走出最後一步,臣認為曹氏之中,隻有二公子能夠做到。”

曹操心道這不就是再利用曹丕?

不過鐘繇全程都站在曹氏角度上說話,曹操也無法苛求什麼,便點頭道:“我明白了。”

“今日之言,不可對第三人言。”

“你先退下吧,過幾日商議用兵之事。”

鐘繇聽了,便恭恭敬敬行禮告退,曹操等其退去後,又將命人將荀攸叫來。

鐘繇荀攸,這兩個人雖然對曹操極為忠心,但曹操並不準備讓其做托孤重臣,鐘繇是心思太繁複,這樣的人不能讓其大權獨攬,不然就是第二個伊尹霍光。

而荀攸也是如此,荀氏之中,荀彧荀諶支持曹植,隻有荀攸賭對了曹丕,但越是這樣,曹操越不能讓荀氏做大,畢竟潁川荀氏和司馬氏,無論哪一家勢力都太大了,再讓其得勢,曹氏子弟反會為其所製。

所以這次曹操選的托孤重臣之中,卻是有資曆甚淺的陳群。

陳群設為荀彧女婿,天生身上有汙點,其和荀攸結黨,但這次資格更老的荀攸落選,兩人必然會心生齟齬,到時候兩人隻能向曹氏的繼承人邀功爭寵,這個小團體也將不複存在。

這便是君王的內鬥製衡之心術,讓部下不能抱團,而是直接對主公儘忠,同時還能互相牽製,又不至影響一致對外,這才是身為主公所希望看到的最為理想的局麵。

曹操采用的手段,便是前期利用潁川士族打天下,等後期潁川士族坐大,便將其分化壓製,利用其它新崛起的士族勢力來牽製,從而達到朝堂上的平衡。

這種平衡非常微妙,手段若不講究,便有可能崩盤,當初袁紹便是如此,曹操雖然口口聲聲說不會走袁紹的老路,但其實他的做法,早就和袁紹沒有差彆了。

曹操知道這種做法很危險,但是他如今封了魏王,才發現這是唯一一條能讓曹氏坐大的道路。

士族大家跋扈專權,壓製皇權,反噬天子,這幾百年來東西漢的曆史已經足夠多,所以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最後都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而袁熙也不例外,他即使大量任用底層官員,也不可能完全脫離世家大族的支持。

雖然他在幽州試行科舉,但科舉製並不是挽救封建製度的良藥,相反後世兩千年的曆史證明,科舉製如果掌握在官僚集團手裡,有可能會反而成為其弄權的工具。

如今他便是在和諸葛亮解釋,為什麼采用科舉選拔,但同時漢代的官吏製度,也不能完全廢除。

他對諸葛亮說道:“漢廷的舉孝廉,確實變成了士族大家士族平步青雲的的工具,但這樣的官員,其實並不占多數。”

“其實真正的中堅力量,是那些從吏員做起,處理政務,慢慢躋身到了官員行列的人。”

“他們雖然經學有些欠缺,但實際辦事,並不比那些經學傳家的高官差。”

諸葛亮聽了,有些意外道:“我還以為主公對經學多少有些推崇。”

他這話是有原因的,所謂世家大族,除了祖上出過兩千石高官以外,有無經學傳家,也是評判其到底算不算頂級家族的標準。

就像袁氏便是以孟氏易傳家,在這部經學的解釋領域,袁氏便是唯一的權威,其他各大家族,也都有自己獨有的經學領域,這也是天下士族之間達成的禮儀默契。

袁熙聽了,不屑道:“隻是用經學來爭話語權罷了,這幾千年中,人們采用的手段,其實都沒怎麼變過。”

他對這種做法自然是深惡痛絕的,為什麼科舉最後會變質,因為考教的四書五經,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在於後麵考試的形勢,變成了考四書五經集注。

關於四書五經的解釋權,才是最為關鍵的,厲害曆代,都有一套解釋體係,其解釋的標準,最後都被掌權的官僚集團把控,要想考中功名,就必須學他們那一套玩意,彆的解釋都是錯的,自然也不會考中。

科舉製便是利用這個漏洞,結合恩師門生製度,徹底一步步掌握釋經權,程朱理學對於孔孟學說的異化,以及孟子被逐出孔廟,都是這種鳩占鵲巢的表現,最後演變成孔孟不懂孔孟之道的笑話。

興起於唐朝,完善於宋朝的科舉製,在宋明時期不斷尋求變化和對皇權的侵襲,這是封建地主官僚對於皇權力天生的渴求,不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就能改變其本質的。

而皇權自然也不會容忍這種現象發生,從秦漢到宋明,皇權一直在和官僚集團互相利用鬥爭,而這一切隱患深埋,最後爆發出來巔峰,便是明朝的南北榜案。

雖然這件事情大部分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元璋第二年就死了,之後的建文帝時期主持的科舉,情況又如何呢?

真實情況是,這場科舉的主考官是江西人,在其主持下,重新複刻了南北榜,北人再遭團滅,而且情況變本加厲。

其中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的進士占了七成以上,江西進士就占了一半,前十甲占了六人,且獨占狀元榜眼探花,成了這長場科舉最大的贏家。

而除了江西三省外,南方其他各省並沒有占到便宜,北方依舊是顆粒無收,這嚴重打破了科舉的盤子,導致大部分地主士人的不滿。

其最直接的後果,便是朱棣起兵時,科舉吃虧的北方包括南方各省紛紛響應,隻有三省支持的建文帝兵敗如山倒,最終他所看重的三省進士也沒有幫上什麼忙,相反被殺的人頭滾滾,好多年沒有恢複元氣。

從這點上看,彼時朱元璋殺雞儆猴,反而是給南方地主官僚集團活下來的機會,可惜這些人覺得朱元璋已死,便變本加厲,將自己送上了絕路。

政治是互相妥協的過程,你不給人一點好處,那彆人自然要掀桌子。

這說明看似再公平合理的製度,如果被目光短淺的官僚勢力集團把控,最後便成為了動亂的禍源,袁熙在曆史上看多了這種事情,所以他現在和諸葛亮要做的,便是儘可能預防這種事情發生的做法。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