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貴重金屬,多為金銀以及銅礦,金銀就不說了,彼時華夏銅礦產量有限,且大礦都在南方,於是擁有貨幣的富人之家,在滿足日常購買所需後,開始囤積貨幣。
這進一步導致了市麵上流通緊縮,貨幣奇貨可居,於是貨物再次貶值降價,貨幣用貴金屬再度升值,於是惡性循環開始了。
解決這種問題,其實在現代社會已經算是比較容易的手段了,隻要有國家信譽背書,相應增發貨幣而已。
但在古代,需要貴金屬做為標的實物的場景下,這一切都行不通了,這是貨幣體係在封建社會幾乎無解的難題。
唐朝的錢帛並行政策,也是才智高絕之人提出來的,他們能隱隱看到其中隱患,所以想用晉朝通用的貨幣物絹帛來代替錢幣進入流通,算是一次嶄新的嘗試。
但這條規定中存在一個隱患,就是絹帛不好保存在國庫,於是唐朝規定交稅必須用錢幣。
這個規定無疑是釋放了一個不好的信號,於是上到大族,下到平民百姓,都開始囤積錢幣,但這樣一來,平民百姓想要交稅,必然隻能廉價出售手中貨物換取錢幣,然後存起來,再也不會用其進行交易。
這進一步加劇了貨幣緊縮,最後導致市麵上幾乎錢幣流通越來越少。
而且因為銅製品比銅幣價值高,與其流通,不如用銅幣打造成銅器,這更讓銅幣的消失速度大大加快。
於是短時期內,這個政策就崩了,雖然唐朝采取了補救措施,即不許私造銅器,不能大量私藏銅幣,之後雖然情況有所緩解,但貨幣體係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信用,貨幣政策宣告失敗。
之後的宋朝看到了唐朝的前車之鑒,製定政策的官員們也不是屍位素餐之輩,他們敏銳地發現了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即貴重金屬的稀缺,一時間是難以改變的,於是他們嘗試另外一種做法。
以國家信譽背書,發行紙幣交子。
平心而論,這個想法超前於時代千年,可謂是中國古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亮點。
但還是失敗了。
因為他們限於時代眼光,沒有看到,也無法看到,交子和銀兌換體係之中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
交子的發行數目,不僅要和市麵上的流通數目相符,還要低於宋朝官方所能拿出的,作為貨幣標的的銀子的數目。
但宋朝檀淵之盟後,繳納歲幣使用了大量銀錢,導致市麵上流通的貴金屬減少,交子開始貶值,同時宋朝因為檀淵之盟送出大量錢貨,便懂起了歪腦筋,開始增發交子。
最後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再度形成,這次的貨幣政策嘗試再度失敗了。
至於千年後英國為什麼發行英鎊成功,最關鍵的一點是,英國殖民美洲後,獲得了巨量的銀,在短短幾十年內,英國國內流通的銀的價值就貶值了十幾倍,失去了其作為貴重金屬的儲存功用。
簡單一句話,就是標的貨幣太多了用不完,即使超發英鎊,也不會發生通縮,天時地利之下,英國的貨幣政策成功了。
而宋朝的失敗,則是路線對了,但時代不對,所以從出發時就注定無法成功。
明朝的一條鞭法也是如此,想要解決失地農民需要繳稅,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反而不交稅的現象,最初的幾十年還是成功的,但之後就開始出現了亂象。
歸根結底還是那個問題。
銀子不夠。
地主很快發現了其中的漏洞,開始用稀缺的銀兩貨幣挾製平民百姓進行土地兼並。
而且南北不同,南方經濟發達,銀錢富足,以戶為主,北方飽受守戰亂,以人丁為主,交換產品主要是糧食,所以一條鞭法顯然是對南方更為有利,甚至說太過有利。
於是一條鞭法在南方廣受歡迎,造就了一大批地主的同時,在北方遭遇了失敗,百姓交不起賦稅,隻能被破流離失所,甚至造反。
彼時有人評論,“便於富戶,而不便於細民,便於市井通衢逐末之輩,而不便於窮鄉僻壤之穡夫。”
這是三個朝代政策之中,最接近於漢文帝貨幣政策的一個,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官倉富足,百姓苦不堪言,也是最為拉胯的政策,是為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句話說人類不會從曆史中吸取教訓,這放在華夏曆史上,其實是相當片麵的,很多坑了前朝的難題,後麵朝代的有識之士,其實都或多或少進行了改進,然後他們就碰上了新的難題。
千百年來,這些祖輩將後代可能踩的坑幾乎踩了個遍,後來的人,才能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
一切的一切,就是在生產尚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儘最大限度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便是巨量的,超出社會流通的金屬貨幣。
袁熙將這些東西改頭換麵灌輸給步騭後,後著也是頭昏腦漲,連連說道:“主公請容臣好好想一想,一時間實在無法難以理解。”
窗外呂玲綺無聊地掏著耳朵,對仔細傾聽的步練師說道:“你能聽得懂?”
“我一度以為這東西是天書,根本不是給人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