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九年(231年),在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時,諸將排名,魏延僅在劉琰之下,已經是軍方二號人物。
而且劉琰並不帶兵打仗,以交談議論見長,他之後和魏延曾發生爭執,此時諸葛亮幫了誰呢?
答案是幫了魏延,諸葛亮公開批評劉琰“言語虛誕”,並將其直接遣送回了成都,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絕對不是打壓,而是有相當程度的信任的。
史書記載可能會說謊,但戰線和戰史不會,袁熙在蜀國北伐曆史中,發現了很有意思的事情。
公元230年,魏延千裡奔襲,取得陽溪大勝,這是諸葛亮北伐期間,唯一不是諸葛亮親自領軍的大勝,也是戰果最大的一次。
而這整個過程,除了最終地點不是長安以外,都幾乎是後世子午穀奇謀的翻版,也說明這次行動的方案,是得到了諸葛亮承認的。
魏延因此大功,在第四次北伐擔任主力,五次北伐更是擔任前軍主將,直到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魏延在蜀軍中的地位。一直僅次於諸葛亮。
相比之下,楊儀官職不僅遠在魏延之後,且從未有統兵打仗的經驗,若諸葛亮病逝,魏延接掌軍權名正言順,怎麼也輪不到楊儀。
而且以諸葛亮性格為人,會因為自己將死,便一改之前的態度,在還有司馬懿虎視眈眈的情形下,搞內鬥刺激掌握關鍵前軍位置,且被自己看重魏延嗎?
還是最重要的一點,論資格,魏延是使持節,是能夠直接處死楊儀的!
結果按陳壽三國誌記載,魏延做了燒棧道這種毫無意義的舉動,竟然還沒打過從未領軍的楊儀,是不是有些荒唐?
更誇張的是,此時魏延為前軍先鋒,他是怎麼和魏軍對峙的同時,越過中軍後軍,提前跑到後方去燒棧道的?
而且中軍還是薑維坐鎮的,這要是真的,隻怕薑維問題更大吧?
正常來講,諸葛亮若是病重,正常選擇是魏延領軍,當然也有可能是病情太重,來不及留下遺言就病逝了。
即使葛亮選擇的不是魏延,而是中軍的其他官員,但可能性最低的就是讓楊儀領軍,因為楊儀從來沒打過仗,這等於是把蜀國的兵都送了不成?
所以魏延之死,一直是蜀國曆史上疑點重重的事件,包括之後對魏延的處理也是如此。
史書記載魏延被夷滅三族,這是蜀國曆史上從未發生的事情,要知道投降魏國,反過來攻打蜀國的黃權,其家眷還被善待,魏延這事再嚴重,能大的過黃權?
而且魏延為漢中太守,家眷應在漢中若不是成都,彼時劉禪派的人按時間應還未到,所以其族人被殺,很有可能是楊儀帶兵返回漢中時做的。
楊儀有膽子這麼乾,自然是有人為他背書。
整個事件中,費禕在魏延之死這件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諸葛亮病逝在中軍的時候,身邊主事的,主要是費禕楊儀薑維三人。
而楊費二人是丞相長史和丞相司馬,薑維隻是中監軍且資曆尚淺,大事皆是楊費兩人商議而定。
此時若諸葛亮暴斃沒有留下遺言,軍中慣例是諸將商議而定,比如夏侯淵在漢中之戰意外戰死,就是諸將臨時推舉張郃為主帥的。
諸葛亮遺命如何,後人已經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諸葛亮都不太可能將軍權交給楊儀。
而和魏延有矛盾的楊儀,自然會擔心魏延接掌軍權後,找借口殺了自己,於是他隻能向費禕求救,而費禕也答應調解,去了魏延軍中。
費禕來到五丈原北麓,渭水之南,魏延的軍營,應該是傳達了諸葛亮的死訊和遺命,表麵調解了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也是承認了魏延的領軍資格的。
同時費禕帶來了不知道是諸葛亮留下的,亦或是費禕和楊儀商量出來的退軍命令。
“令延斷後,薑維次之。”
前者證明魏延確實在前軍,退兵時候前軍斷後,斷不可能讓後軍再到前麵來。
後一句話是把薑維也留下來了,反正就是費禕楊儀先回。
《三國誌·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在這個記載中,魏延對退兵有所不滿,且對楊儀領軍提出了反對,以他的身份地位,有所質疑也屬正常,畢竟諸葛亮死時他不在場。
按魏延的想法,諸葛量雖然死了,但大軍出征一次不容易,他想繼續攻打魏國,讓費禕楊儀護送諸葛亮靈柩回去就是了。
魏延作為劉備最受器重的幾人之一,是北伐的堅定支持派,而費禕事後的表現證明,他是反對北伐的。
費禕此時應該是動了些心思,因此魏延要他簽署軍令時,他找借口回去商議,然後跑了。
《三國誌·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這上麵的記載說明,魏延費禕是達成約定的,不然也不會簽署軍令,但費禕撒謊反悔,其穩住魏延後,出了營帳馬上就跑了,魏延反應過來,已經是晚了,然後費禕幫楊儀操作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但之後三國誌兩個版本就出現了偏差。
陳壽的本傳記載,之後魏延全軍急行,不知道通過什麼手段,越過了中軍,騙過了鎮守中軍的五千薑維虎步軍,再越過蜀軍後軍,短時間內悄無聲息跑完了五百裡的褒斜道,然後燒斷了棧道。
至於這是怎麼做到的,誰也不知道,也許魏延兵士突破了人體極限,亦或那時已經發明了運輸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