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魏延真有這個本事,彆說子午穀了,隻怕早就打進鄴城了。
而且去過褒斜道的人都知道,以現代交通之發達,其很多地方也隻能容一二人並行,一邊臨水,一邊是絕壁,要是燒斷了棧道,以古代的惡劣環境,隻怕蜀國中軍後軍沒有一個能回來。
然後按照本傳記載,最終結果是,最能打的魏延被楊儀打敗,據記載蜀國將領之中,魏延在兵士中威信極高,然而這種關頭他的手下兵士竟然全都跑光了,於是魏延就這麼被殺了。
這種事情也確實有可能發生,但可能性應該不會大於劉秀那場天降隕石。
接下來的事情真相,已經都湮沒在曆史的洪流中,費禕立挺楊儀,蜀中的蔣琬等人也紛紛站隊,雖然他們並沒有去過現場,也沒有經過任何調查,但他們就是一邊倒支持楊儀,隻是因為他們都是本土益州派。
事件過後,蜀國官方認定魏延有錯。
半年之後,楊儀暴斃。
此事似乎就這麼不了了之。
但薑維無疑是旁觀了整個過程的。
之後九年裡,費禕接掌蜀國軍權,對薑維北伐的要求置之不理,就是出兵,也隻給薑維幾千兵。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這種兵力彆說北伐,就是守備邊防都困難,就這樣過去了整整九年,也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魏國得以休養生息,兩邊國力差距進一步拉大。
在此期間,費禕掌握大權,他的所作所為與諸葛亮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身處漢中,朝廷中的事務都要先谘詢他的意見才能實行,他身兼大將軍、錄尚書事、益州刺史,將蜀漢的軍政地方大權都掌握在手中。
就這樣他還不滿足,還想當宰相,因為看相的說成都沒有宰相的位置,費禕就北屯漢壽,劉禪也隻能應允。
此時的費禕幕府,儼然已經是獨立的小朝廷。
但諸葛亮專權是為了北伐,但費禕是為什麼呢?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誌,悔之無及。”
費禕的意思很明顯了,咱們才能不足,隻能老實呆著,北伐是彆想了,下輩子吧。
費禕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曾經是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他甚至不是不能打,他的軍事能力並不低,甚至高於早期的薑維。
但他有如此能力,最後還是選擇了消極抵抗,專心權術,是什麼改變了他,一切都不得而知,但事實便是如此。
劉禪整天麵對益州本土投降派,幾十年下來也累了,投降後說出樂不思蜀也不奇怪,畢竟這群益州官員從始至終就不想打仗。
不出意外的話,照這樣下去,薑維將會蹉跎到老死,再也無法實現傳承自諸葛亮的北伐誌向。
然而發生了一件事情。
在薑維整整等了九年之後,全麵停止北伐,大權獨攬的費禕,在延熙十六年的歲首大會上,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就此暴斃。
事後據郭循供認,他受曹魏之命假降刺殺劉禪的,隻不過看劉禪身邊護衛嚴密,隻能求其次殺了費禕。
然而這種供詞是站不住腳的,明眼人都知道,劉禪並不是雄主,且費禕不想北伐,轉換目標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
而且之後曹魏方麵的反應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很久之後才得知費禕被刺殺的事情,甚至不知道有郭循這個人!
若郭循是奉命刺殺劉禪,導致蜀國混亂,這正是魏國攻打蜀國的最好機會,但魏國顯然從始至終都被蒙在鼓裡,根本沒有想到利用這個機會。
其次郭循在魏國隻是個基層軍官,來蜀國後短短時間就成了左將軍,若非其有非常堅定的理由,實在看不出其有什麼動機去殺投降派費禕。
而在查案時,郭循的來曆也讓薑維飽受質疑,因為郭循是薑維同鄉,也是被薑維俘虜後介紹給費禕的,為此薑維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懷疑和壓力,很多益州派官員反應激烈,要求徹查此事。
但誰都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最終結果是,之前被死死壓製的薑維頂著各方彈劾,被劉禪破格啟用,拿到了費禕留下的軍權。
雖然錯過了最佳的出兵時機,魏國已經在這九年裡恢複了不少元氣,但薑維還是立刻開始籌謀一度被停止的北伐。
同時諸葛亮時期幕府製度分出去的權力,隨著費禕的去世,又重新回到了劉禪手中,並在之後的十年裡,用來毫無保留的支持薑維北伐。
如果整件事情的陰謀鏈條猜測成立的話,最初在諸葛亮病逝,主戰派魏延被殺死的那一刻,蜀國北伐的一切可能,就已經被費禕楊儀等益州官員扼殺掉了。
而之後費禕執行休養生息政策,不惜各種手段阻止北伐,這種做法無疑是符合益州本土士族的利益,但卻違背了很多蜀漢元老乃至後代,甚至劉禪本人的誌向抱負。
於是薑維通過一係列偶然事件,在劉禪有心無心的幫助下,間接替魏延報了仇,重新推動著蜀國這架疲憊不堪的戰車前行,讓北伐漢賊,興複漢室的車輪重新轉動起來。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開篇便說出了自己的畢生所願。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雖然這近乎虛無縹緲,連實現的萬分之一的希望都看不到,但這並不妨礙之後的十年裡,蜀漢用這最後一點理想的餘暉,照亮了漢末的漫漫長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