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柔聽了,也不問和誰打,當即道:“願效犬馬之勞。”
他明白的很,這一郡太守職位不是好拿的,此時的他,需要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忠心,才能獲得更大的回報。
袁熙很明白閻柔要什麼,北地的邊民家族,雖然規模不小,但卻得不到中原士族的承認,更無法融入進去。
而如今袁熙背靠的袁氏大族,卻是能給閻家以及鮮於家想要的東西。
這讓袁熙不禁感歎,想要跨越階級的誘惑,無論是對士族還是百姓,千百年來的渴望從未變過。
其實在漢代對大部分人來說,並沒有什麼民族家國的觀念,有的也隻是兩邊族群的矛盾和衝突。
尤其是閻柔鮮於輔等人,漢人認為他們是胡人,東胡又認為他們是漢人,漢廷一直征發他們的兵士,但又缺糧少餉,讓他們頗難自處。
要說和趙雲太史慈等人談理想還有用的話,那和閻柔鮮於輔談什麼漢室興盛之類的,怕是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
所以袁熙若能給他們家族一個正當的名義,那起碼在短期內,他們是樂意為袁熙效命的。
就在袁熙招募兵馬,準備去薊城和趙雲會合,圖謀對付黑山軍的時候,遠在河內郡的呂布,在同一時間收到了隱虎的信。
說是信,其實隻有一條細細的絹帛,上麵隻有一行字。
天子東歸,溫侯知否?
呂布拿著布條,怔怔出神,當日長安之敗的恥辱,又重新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他自負勇武,但這件事情卻是他生涯中抹不掉的汙點。
十天,僅僅十天就敗了!
還是守城!
丟失長安,不僅讓呂布再無容身之地,連賞識自己的王允,也因此身死。
平心而論,長安失守,和王允脫不了關係,因為王允這人眼裡揉不進沙子,卻又缺乏禦下的手腕和氣度。
尤其是董卓死後,如何處理董卓舊部,王允和呂布產生了很大分歧。
《後漢書·王允傳》: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
因為董卓身死,遺留了大量的西涼舊部,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人,還是很承董卓的提拔恩情。
王允此時誤判了形勢,覺得董卓已死,他的手下群龍無首,有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所以王允表示,要李傕、郭汜等當時在長安以外,還沒有明確表示歸順朝廷的董卓舊部,向漢室投降,並接受懲罰。
但長安城內的將校,當初也是依附於董卓的,這下城內軍將人心惶惶,誰知道王允會不會秋後算賬?
呂布他看到了其中的風險,要求用董卓遺留下來的財物來收買軍心,這包括呂布本來統領的軍隊,以及董卓死後投靠過來的軍隊。
平心而論,這樣做是沒問題的,彼時收買軍心,就是看給的好處有多少,但這個提議卻被王允否決了。
這樣一來,呂布的部下因此士氣低落,李榷,郭汜,樊稠,張濟,李蒙,王方等董卓部將的集體攻城,呂布出戰,雖將郭汜擊敗,但獨力難支,隻得退入城內。
隻這樣也罷了,呂布自忖守城總是守得住的,畢竟長安也是天下大城,哪有那麼容易攻破?
呂布也知道李傕郭汜肯定會暗中收買董卓舊部,但有同為西涼將校的自己壓著,對方也不會輕易如願。
然而呂布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一支在他手下,先前並未受到重視的勢力,發生了叛亂。
來自益州屬地的叟兵。
漢代謂叟即蠻,這支叟兵是益州牧劉焉送到長安支持董卓的武裝,彼時劉焉和董卓交好,董卓被殺後,這群叟兵心懷不滿,於是叛變打開城內,引城外的西涼兵入城。
這裡麵整件事情都透過古怪,呂布是真的沒想到叟兵叛變,劉焉好歹也是劉姓宗室,這一舉動豈不是坑的是天子劉協?
但其中內情,如今誰也不知道了,城門一開,滿城都是西涼叛軍,堅城大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長安也不例外,就此陷落。
呂布無計可施,他眼看大勢已去,想帶著王允逃跑,卻被王允拒絕。
王允死腦筋,呂布卻不能陪著送死,於是帶著部下倉皇逃出長安,藏身於司隸地區,直到被張邈張超兄弟找到,這才取了陳留,有了立身之地。
呂布如今想起這段經曆,也是頗為憋屈,當日他身居高位,如果能同王允控製朝政,穩定朝局,今後便能輔佐天子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誰也沒料到長安能被攻破,他的一腔雄心壯誌都成了鏡花水月。
呂布發現,從背叛丁原開始,自己好像一直在走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