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 曆史謎團(2 / 2)

事情關鍵在於,賈詡此時是李傕郭汜謀主,這種大事他不可能不知道,從結果上來看,賈詡起碼是沒有反對的。

而此時已經成為曹操暗棋的鐘繇,顯然會在賈詡身上下功夫,而從後麵賈詡光速投靠曹操的表現來看,其早就和曹操有說法了。

而其沒有參與宛城偷襲曹操之戰,是符合其行為邏輯的,因為作為一早便將賭注下到曹操身上的人,豈能因為投靠曹操之後,因為張繡的家事,反而攛掇張繡偷襲曹操?

這明顯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而且張繡相比曹操更沒有前途,即使其殺了曹操,張繡也不是個能奪取天下的潛力股,賈詡吃飽了撐的?

所以合理的解釋便是,南北朝史官關於宛城之戰賈詡並未參與推測,更符合真相。

而此世發生的偏差,卻是因為袁熙的介入,段煨成為了奉迎天子的一員,更早參與到了袁熙一係,也導致賈詡提前離開了段煨,去投奔張繡,進而參與影響宛城之戰,卻被諸葛亮一拳打斷。

袁熙回想起來,等明白了前因後果,也覺得僥幸無比,這種曆史的走向,摻雜了太多謎團和意外,誰又能真正清楚呢?

袁熙進入宛城後,方才得知當時賈詡確實是準備發兵攻擊自己,幫助曹操的,要不是諸葛亮那一拳,袁熙即使能勝,也是慘勝,說不定跟他來的人,一大半都在死在城外。

所以袁熙站在賈詡跟前時,是起了殺心的,當時他已經準備直接動手了。

但後來他還是忍了下來,畢竟賈詡見風使舵,也算是開城投降了,自己殺降的事情傳了出去,隻怕之後打仗敵人的抵抗便會頑強許多。

最後袁熙安排人手,把賈詡押到幽州種田去了,免得讓其跑到曹操那邊生事。

對於宛城,因為袁熙的地盤太遠,實在是鞭長莫及,所以他等待劉備張繡到來,便是為了促成三方聯手,順便和劉表搭上關係,起碼在荊州這一路,限製住曹操的行動。

這樣一來,袁熙勢力和曹操勢力,便會同時在天下四個區域交戰。

袁熙本來打算突襲曹操後,主力要麼去官渡,要了去徐州,但讓他頭痛的是,眼下還有彆的勢力對自己造成了困擾。

出去北地烏桓和公孫度,最麻煩的,當屬在後方攪局偷雞的江東。

袁熙熙將這個問題交給了諸葛亮,如今他要做的是安撫張繡,讓劉備與之聯手阻據曹操。

將江東之事交給諸葛亮,也有袁熙自己的考慮,因為袁熙算來算去,在幾方勢力之中,江東是最好對付的。

即使是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也不是一出山就會打仗,陸遜也是先有了守城經驗,再跟著沮授學習了一段時間,袁熙才放心讓其領軍的。

換句話說,諸葛亮還要積累些經驗,袁熙才能放心讓其帶兵,畢竟士兵的性命不是以隨隨便便扔出去的籌碼。

就像後世的司馬懿,曹丕去世時還是文臣,但此時孫權趁機出兵攻打江夏,曹魏實在沒人,才被迫派出司馬懿救火。

結果司馬懿第一戰就取得大勝,將孫權打得大敗,不僅打出了聲望,也建立了自信,從此在大戰中積累經驗,終於成為兵法家。

試想當時他遇到的是諸葛亮,可能第一戰就沒了。

從這點上來看,孫權對於日後西晉的建立,功不可沒,可謂是又菜又愛玩的經驗包了。

袁熙對劉備說了三方聯手的想法,劉備出聲道:“張繡的警戒心還是很強的。”

“他一直跟在我後麵幾十裡處,如臨大敵,怕是隨時做好了逃走的準備。”

“如今問到了宛城和使君會合,隻怕他更加防備了。”

袁熙點頭道:“這也難怪,放在他那位置,任誰也不放心。”

“我派人和他約個會麵地點好了。”

他轉向身後的掾屬,“誰和張繡熟悉?”

最熟悉的自然是賈詡,但對方已經被送往北地了。

此時張勳卻出來道:“我跟隨袁公路攻打南陽時,曾和其交手過,有過一麵之援,勳願為使君送信。”

袁熙聽了,有些不放心,“既曾為敵人,你不怕他公然翻臉報複?”

張勳坦然道:“此時他如果這麼做,不是自尋死路嗎?”

袁熙心道這按常理推測,但之前誰會想到袁譚不按常理出牌,公然殺死逄紀呢?

他不想讓張勳冒險,正思忖間,諸葛亮卻是笑道:“主公放心,不必去找他,他自然會來找主公。”

“他現在宛城都不在手裡,隻有些兵馬,也無甚糧草,還能走到哪裡去?”

“如果他是個聰明人的話,便會表明態度,儘快和使君談和。”

袁熙一聽,便笑道:“便依孔明之言,再等等看。”

他和劉備繼續商談荊州之事,過不多時,卻聽探子來報,說張繡已經帶著十幾騎,正在趕來的路上,想要和袁熙相見。

眾人聽了,皆是歎服道:“孔明真是神機妙算啊。”

劉備見了,心裡也是羨慕起來,果然如徐庶所說,這諸葛孔明的見識,好像很不一般啊。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