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瑜雖出言諷刺宋言是紈絝子弟,可心中卻極為警惕。
宋言畢竟為大燕立下過不世之功,且從他近日的行事風格來看,此人絕不會是那種外強內弱的阿鬥,怎會問出這麼低級的問題?
不對,他問的是如老夫這般的文人?
這其中或許有詐也說不定!
尤瑜深深看了宋言一眼,眼神微閃道:
“讀聖賢書,知天下事,才學兼優,有文有德,自然就能夠稱之為文人。”
宋言頷首,再問:
“如先生所言,晚輩自幼飽讀詩書,偶爾也吟誦幾句詩詞,品德也算聞名天下了,那也算得上文人吧?”
品德聞名天下?
是臭名昭著吧?
群臣心中暗自怒罵,秦風也朝宋言投去鄙夷的目光。
宋言的臉皮之厚,讓他望塵莫及。
尤瑜聞言,總算明白了宋言的用意,
“自然算,隻不過……你雖有詩仙的美稱,但吟詩作對,與治國策論終究還是有些區彆。”
他一邊搖頭,一邊道:
“老夫自小便熟讀詩經,十歲通篇‘治國之策’,十六歲能將‘群書治要’倒背如流,二十一歲已經將各朝各代的‘典要’銘記於心,即能吟詩作對,也能論國策,即便是陛下年幼時,老夫也曾教導過,你與老夫相比如何?”
尤瑜確實有足矣自傲的資本,宋言不得不佩服。
隻可惜,這老頭太認死理,不懂變通。
他這話一出,不僅惠文帝暗道不好,群臣也紛紛讚歎,看向尤瑜的眼神,不免多了一些崇拜和向往。
柳承誌幫不上忙,也是為宋言焦心不已。
即便宋言口才了得,但想辯過尤瑜,還是頗有難度啊。
反倒是秦風在一旁幸災樂禍的同時,暗自慶幸,自己忍住沒有強出頭,否則尤瑜隻要三言兩語,就會懟得他啞口無言。
秦牧眉頭微皺,可尤瑜說的也是事實。
可就在眾人為宋言擔憂之際,他反而輕鬆自在得很,笑道:
“既然先生精通治國方略,那敢問先生,北荒蠻夷之地,入冬便缺水少糧,隻能不斷襲擾我大燕北境,北境諸城的百姓飽受戰亂之苦,一年辛勤勞作,卻為北荒鐵騎做了嫁衣,食不果腹不說,甚至易子而食,不知先生可有辦法?”
尤瑜眉頭微皺,但很快又舒展開來,
“其一,遷民境內城池,其二,陛下施恩,放糧救濟。”
他雖然說的簡單,可在場的群臣卻也聽得明白。
惠文帝也微微點頭,這是一直以來,不管是天災人禍,大燕朝堂對災民的處置辦法。
直到宋言提及,以工代賑之後,這才有了改善。
宋言拍手稱讚,
“不愧是先生,這兩種辦法當真是極好,輕易就能解決難題。”
“這有何難?”
尤瑜見宋言這般姿態,心中更加警惕。
這小子到底是要乾什麼?
兩人明明已經站在了對立麵,他為何要如此恭維誇讚自己?
這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他怎麼總覺得後背一陣陣涼意襲來?
果然,宋言的轉變也來得迅捷,
“不過,晚輩有一事不明,先生可曾算過,這遷民又要耗費多少銀兩,留下北境空城之後,沒有百姓勞作,我大燕的將士如何守住國門?這其中耗費的軍資,是否會高漲?若是撤走守軍的話,是否會丟失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