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語出驚人(2 / 2)

家父秦始皇 何須言名 3777 字 10個月前

烏氏倮緩了一口氣:“陛下,我烏氏一族現在十之八九的生意是在大秦境內做牲畜、布帛交易,由臣的孫兒牧、解經營;另外一部分則是與胡人、羌人,甚至匈奴人的交易,由臣的兒子風經營。”

烏氏倮的兒子風,看來就是那個在東胡草原上走私鹽的烏氏風了。

我雖然有些驚訝,烏氏倮竟然主動跟我講這些,但我之前已經知道了一些,麵上絲毫沒有表現出來,仍舊微笑看著他。

烏氏倮見我沒有反應,有些不安起來,隻能接著道:“這些事皇帝是知道的。始皇帝二十六年,皇帝剛剛統一天下,巡視隴西、北地,途經六盤山,聽說了臣的牛羊滿山,便特意召見臣。彼時臣已經向皇帝稟明了這些事。”

我點點頭,淡然道:“先皇非但沒有懲處你,卻給予你比封君的無上榮耀,這是為何?”

其實我心中已然有了猜測,無外乎刺探軍情、可以為大秦提供牲畜之類的。卻不料,烏氏倮的理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烏氏倮聞言應道:“回陛下,臣的很多牛羊都是從草原上交易而來,有些是跟匈奴人,有些是跟胡人,但都是嚴格控製交易數量,既能完成交易,又不會使匈奴和胡人囤積過多諸如鹽布的物資。”

“嗯。”我稱讚道:“這一點你考慮的還是比較周到的,起碼從年初與匈奴和胡人的作戰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確沒有過多的戰略物資。”

“陛下英明。”烏氏倮拱了拱手:“始皇帝二十六年,大秦剛剛統一天下,還沒來得及打擊匈奴,彼時北地邊患非常嚴重。當時皇帝亦不允許與草原上的部落通商,他們完全獲取不到必需的鹽、布,所以拚命進攻大秦。”

“皇帝在與臣交談時,曾對此頗為憂慮。臣久在烏氏戎部生活,對草原部落稍有了解。每次他們劫掠都是通過沒有長城的地方南下,加上北地無重兵,臣便向陛下獻了一計,那便是先派兵守住現有長城,再聯通趙、燕、秦三國的長城以為一體,如此可抵禦草原部落的侵擾。”

“你說什麼?聯通長城、北擊匈奴的提議是你提出來的?”我大為震驚。

《史記》有載:因為三十二年盧生的“亡秦者胡也”,嬴政便下令“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同時讓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怎麼可能是烏氏倮提出來的提議?而且如果嬴政采納了他的建議,又何須從二十六年等到三十二年,經過整整六年才出兵匈奴?難道真的就因為那句無稽之談?

烏氏倮一愣,不明白我為什麼這麼激動,連忙道:“回陛下,千真萬確!”

我仔細想了想,停修長城的時候我還真沒問過長城從什麼時候開始修的,也沒問過蒙恬他是什麼時候去北地的,如果烏氏倮說的是真的,那太史公可開了個大玩笑!

“你繼續說!”我連忙催促道。

烏氏倮看我這麼重視,語速稍微快了點:“皇帝聽後大喜,認為如今天下已經平定,匈奴卻屢屢進犯邊關,屠戮百姓,為天下黔首計,必須儘快平定北患。於是便立刻令蒙恬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前往北地,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隨後設置九原郡、河南地四十四縣,徙徒實之,直至今日。”

“這也是皇帝為什麼給予臣一介卑賤商賈以比封君最重要的原因,另外則是臣的牲畜可以幫助大秦的農耕發展。說回與草原部落通商,當時也是為了延緩匈奴南下的腳步,他們隻要活得下去,自然不願意拿性命來侵擾大秦。後來則慢慢演變成了替大秦邊軍刺探軍情。”

聽完烏氏倮的話,我已經陷入了沉思。

如果按照他說的,那太史公在《史記》中關於嬴政修築長城、北擊匈奴的表述豈不是胡扯?我感覺不寒而栗,那可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正史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