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土法煉鋼(1 / 2)

初唐小閒人 子率以正 7168 字 10個月前

三人一同來到張三叔家,李讓用木炭畫出了鼓風箱大致的樣子,便和兩位長輩一同動手起來。

有曲轅犁珠玉在前,兩人也沒有多問李讓弄這些東西是用來乾嘛,這倒是省了李讓不少口舌。

半個時辰之後,一架外表望著與棺材差不多的鼓風箱就呈現在三人麵前。

張家二叔和三叔充分展示了工具人該有的品格,李讓叫他們乾什麼就乾什麼。

三人將鼓風機扛到張二叔家,李讓告知了兩人此物的用途,交代他們和點稀泥將此物鏈接到煉鐵的爐子上,自己便找來一些木炭開始研磨起來。

高碳鋼,顧名思義,便是含碳量比較高的鋼材,其堅韌度和延展性都不是大唐的鋼材能比的。

想要煉出高碳鋼,自然燒不了木炭。

說起來,這木炭真的是個好東西,能過濾毒素,能用來製作火藥,就連煉鋼都不開它。

忙碌了一整天,李讓磨完木炭,爐子也改造成功了。

眼見張二叔和三叔目光灼灼的盯著自己,等待下一步的指示,李讓大手一揮道:“該吃飯了!”

說完,率先朝田埂邊走去。

兩人麵麵相覷,隨後隻得跟在李讓身後去覓食。

倒不是李讓不急,主要是爐子上的稀泥沒乾,開不了火,燒火烘乾的爐子會開裂。

三人來到田埂邊上,以王叔和趙大伯為首的幾個漢子頓時湊了上來。

“二娃子,額已經跟大家都說了,這幾天不去長安。”

望著邀功似的王叔,李讓也沒讓他失望,伸出大拇指肯定道:“王叔,乾得漂亮!”

得了李讓的誇獎,王叔頓時眉開眼笑起來。

“不妨事不妨事,額是村長,有這個義務提醒大家。”

王叔謙虛了一句,隨即問道:“二娃子,長安去不了,縣城總能去吧,雨季來了,夏收的糧食可禁不起久放,會長芽滴。”

“縣城可以去!”

李讓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夏糧收上來,官府會派差役來村子裡收稅。

但剩下的糧食官倉和那些糧商可不會上門來收,隻能村裡人趕著牛車去縣城或者長安賣。

往年都是去長安,因為長安東市的糧商給的價格要好一點。

但今年李讓既然不讓大家去長安,那去縣城也行,左右也虧不了幾個錢。

閒聊了一陣之後,李讓說道:“王叔,張家二叔和三叔這幾日可能要和小侄忙碌一陣,下不了地,隻能勞駕您和諸位長輩多擔待點。”

“這有啥問題麼,恁要乾啥儘管乾,恁王叔還莫老咧,這點糧食,村裡人一人一鐮刀,三天都收光咧。”

“行,那就勞駕諸位長輩了,等夏糧入土,小侄請大家喝酒,不醉不歸那種!”

王叔的話說得豪邁,李讓也不由得被感染。

太平村這些長輩,對他好得確實沒話說。

坐在田埂邊上,吃著粗糧,吹著天南地北的牛逼,不知不覺,夜已深。

一眾村民看著眼前他們努力了三天的成果,臉上全都露出滿足的神情。

三天時間翻出六百畝土地,這要是放在以前,誰敢想?

“都死回去睡了,明日收糧!”

王叔喊了一嗓子,村民們頓時一哄而散。

是該回去睡覺了,翻地固然有成就感,但收糧才是重中之重。

李讓回到小樓裡,睡得格外安心。

第二天一大早,李讓便來到了張二叔家。

比他更早的是村民們,天還不亮就扛著鐮刀下了地。

這一天,整個關中平原都熱鬨了起來,一年一度的夏收,就在這麼一個普通又平凡的早晨開始了。

若是有人此刻能飛到天上,定能看見此時的關中平原上秘密慢慢的布滿了小點,那是一堆又一堆的麥垛在田野上豎了起來。

這些麥垛,最終都會成為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石。

什麼是盛世,有足夠的人,還有足夠的糧食,那就是盛世。

現在大唐糧食不多,人口也不多,但...總有一天,人們能看見盛世的曙光。

李讓和兩個叔叔也沒閒著,浩浩蕩蕩的開始了他的煉鋼大計。

張二叔負責燒火,張三叔負責將風箱拉得轟隆作響,李讓則是負責觀察和記錄。

他不指望第一爐就練出合適的鋼材,所以這實驗數據就顯得尤為重要。

投放了多少原料,出爐時需要加入多少碳粉,都需要詳細記錄。

爐子裡的木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散成飛灰,陶土做成的坩堝中,鐵水也開始融化。

大熱的天氣再加上火爐的炙烤,很快就讓三人汗流浹背。

感受著火爐的炙烤,張二叔滿臉激動的看著風箱誇讚道:“好寶貝,當真是好寶貝,有了這麼高的溫度,老漢斷定,這一爐鐵必能出鋼。”

張二叔是鐵匠,一個鐵匠平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煉出一爐好鋼。

爐子之中的木炭急速燃燒,透過璧爐上的觀察窗,幾人很容易就能看見通紅的鐵水上不斷的冒出黑點,又被極高的溫度消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