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黑點就是鐵水之中的雜質,隻需要將雜質燒完,鐵水便能出爐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鐵水上終於不冒泡了。
張叔急忙用長長的鐵鉗將閥門拉開,通紅的鐵水便順著預留出來的小勾流進了另一個坩堝。
李讓急忙將提前稱好的碳粉撒了進去。
爆出一陣火星之後,剩下的就是等待鐵水凝固,看看強度如何了。
第一爐還沒凝固,李讓便緊密鑼鼓的開始了第二爐。
提前記錄好投料,第二次就不用隨時守著了。
李讓便找來刻刀和鑿子開始製作袖箭的筒,也就是發射器。
單筒袖箭是以套筒和箭矢組成,除了用於彈射的彈簧和箭頭之外,其他部件都可以用木頭代替。
畢竟單筒袖箭追求的是輕便,如果全部都用精鋼製作,那重量就上去了。
李讓搗鼓了一陣,在單筒之中預留了六枝袖箭的位置出來。
一支箭頂不了什麼大用,所以李讓選擇的是做連弩的做法。
第二爐鐵水融化時,第一爐煉好的鋼材也凝固了。
張二叔選擇用馬尿來降溫,然後三人便得到了一塊布滿了暗黑色花紋的鐵坨坨。
看著這一坨鐵疙瘩,張二叔眼睛都紅了,他這輩子還是第一次看見這種品質的鋼材。
李讓用小錘子輕輕敲擊了一下,發出叮的一聲脆響。
清脆的敲擊聲傳入三人的耳朵,張二叔當即激動到:“好鋼,這是上等的好鋼啊,隻怕是用來做百煉鋼刀也綽綽有餘。”
反觀李讓的表情就要平靜得多了。
聲音太脆,代表鋼材的硬度高,用來打刀劍合適,但用來製作彈簧的話,延展性就差了點。
李讓取過本子寫寫畫畫一陣,天色便黑了下來。
第二爐鋼水出爐,李讓強撐著困意等著,終於在三更時分得到了一塊可以用來做彈簧的鋼材。
但今天肯定是做不出來了,夜色太晚。
李讓也不準備回家了,便在張二樹家將就一夜。
...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三天,李讓最終也沒有做出來後世的那種鋼絲彈簧。
沒法子,這個時代的工藝太落後了。
李讓試過將鋼材製成絲,然後再找模具纏繞成線圈。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得到了一個看起來像彈簧的東西,彈力卻很小。
至於純手工掰出來的彈簧,彈力倒是有,就是圈子一圈大一圈小,受力不均勻,導致射出的箭矢總是沒法得到準確的射程。
李讓又是個追求完美主義的,這樣的殘次品他當然不會要。
不過,單筒袖箭最終還是被他製作出來了。
張三叔給李讓出了個主意,便是將鋼材製成薄板,然後反複折疊,也能達到彈簧的效果。
要不怎麼說勞動人民的智慧不簡單呢。
李讓就這麼一試。
誒,單箭射程二十米依舊能夠射穿尋常鐵甲的連弩袖箭就這麼問世了。
與此同時,夏糧的收割過程也即將踏入尾聲。
隻剩下一些距離村子比較遠的地裡還有小片小片的糧食沒來得及收割。
李讓將袖箭佩戴在手上,以寬大的袖袍遮住,便辭彆了兩位叔叔來到穀場之上。
這會兒的穀場熱鬨至極。
第一天收割的麥子,已經徹底控乾了水分,被男人們運到了穀場之上。
女人們熱火朝天的在穀場上用一種叫做糧解的工具打麥子。
一堆一堆打出來的麥子堆在穀場上,讓人看一眼就心生滿足。
剩下的麥稈也不會浪費,墊豬圈,做馬料,修補房頂都能用到。
莊戶人家,總是能將任何東西都利用到極致。
男人們則是分出一部份運糧,一部份去收割那些離村子比較遠的糧食。
李讓在穀場上找了一圈,卻沒有找到王叔的身影。
問了一圈在場的伯娘嬸娘們,也說沒有看到,不由得讓他心裡有些奇怪起來。
他來穀場,就是為了找王叔說說袖箭的事情。
他總要踏上官場的,也會有政敵,難保不會有人對他身邊的人下手。
所以他創造袖箭的的目的,既是為了防身,也是為了武裝村民們,讓他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有一點自保之力。
穀場裡不見王叔,李讓便轉身朝地裡走去。
隻是還不等他走出幾步,就見不遠處王叔一臉驚慌的朝他跑了過來,一邊跑一邊喊:“二娃子,不好了,虎娃子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