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漢人曆史上最重要的飲料作物。
飲茶、藝茶始於中國西南。
戰國以前,飲茶和茶業主要在巴蜀和漢中的部分地區。
秦朝統一中國以後,飲茶和種茶由巴蜀首先東傳到荊湖與關中地區。
老秦人曾將茶用作草藥治療疾病。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食論》中也提到:“苦荼久食,益意思。”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荼的味道苦澀,但飲後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
《食論》之中的苦荼,指的便是茶。
所以李讓的問題一出,陳一和王二口中就像是報菜名一樣將關中有著茶園種植的地方給報了一遍。
李讓點點頭,繼續吩咐道:“王一,你先回府,找老張支應一些銀錢,帶人去買點茶葉回來,記得要嫩芽,不要老葉子。”
王一沒問李讓要茶葉乾什麼,領命之後便迅速朝村子裡小跑而去。
茶樹屬於四季常青的苗木,其中又以春芽與秋芽為佳。
這個時節,剛好還能趕上秋芽的最後一茬。
當然,李讓要製作茶葉也不是單純的為了裝逼。
今日他本可以說些漂亮話,將金城哄個心花怒放,但他沒有,而是選擇將她的茶道貶得一文不值,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將茶葉這種東西推廣出去做準備。
至於為何要推廣茶葉,則是因為昨日宴會之時李讓用香水在江南的代理權從宋國公蕭禹手上換來了一條西域的商道。
西域的商道那是什麼?
絲綢之路!
縱觀漢人曆史,說白了就是靠著三樣東西在混,首先肯定是精美的絲綢,其次便是茶葉和瓷器。
而一條絲綢之路,就是漢人傾銷這三樣東西的大動脈。
這樣的一條商道,李讓肯定要好好的經營。
但光是售賣去絲路儘頭的國度售賣絲綢,未免太過於單調。
所以李讓就想到了茶葉,就算今日沒有金城表演茶道之事,茶葉李讓也是要弄出來的。
而炒茶的工藝,李讓剛好會上那麼一點點。
綠茶靠炒,紅茶用烘。
但不管是綠茶還是紅茶,放在大唐對於大唐的茶道技藝來說都是降維打擊。
彆看那些酸腐文人煮茶湯,又是文化又是真味又是精髓的,可著勁兒的忽悠彆人去喝他們煮出來的泔水茶湯。
曆史上的炒茶工藝成熟以後,他們拋棄茶湯拋棄得比誰都快。
而李讓選擇去東宮表演茶道,說白了就是故技重施而已。
茶葉的利潤比起香水和肥皂隻高不低,如果做獨門生意,他一個沒有根基和底蘊的空頭侯府根本守不住這麼大的財富。
去東宮扯虎皮做大旗才是守住財富的正確打開方式。
究其核心,終究脫不開利益二字。
裝逼?
順帶而已!
陳一的速度比李讓想象中的還要快上許多。
中午安排給他的任務,下午他就帶著一車茶葉回到了府中。
茶葉這種東西放不了太久,所以李讓不得不征用廚房臨時加班。
眾所周知,每當李讓親臨廚房的時候,就是新品問世的時候。
所以即便是晚上,圍觀的人依舊非常的多。
管家周行看著麵前滿滿幾大籮筐的茶葉,一臉狐疑的問道:“侯爺,您這是要吃茶嗎?”
這麼多茶葉擺在麵前,周行能想到的也就是用來吃了。
畢竟,茶葉也算是一種蔬菜。
至於做茶湯,根本用不了這麼多。
李讓搖搖頭,淡淡的回道:“是用來吃,不過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種吃。”
李讓一邊說著,一邊指揮著廚娘將茶葉攤在竹篾編出來的簾子上。
初冬季節的茶葉,即便再怎麼嫩,也早已色澤碧綠,不如第一茬那般嫩黃。
至於水分,更是少得可憐。
不過李讓打算做的是綠茶,倒也不用太在意茶葉的老嫩,對水分的要求也不高。
攤平之後,李讓指揮著廚娘將其中爛掉的,尤其是捂久了開始發酵的茶葉甄彆出來。
隨即找來一個綢布做成的篩子,抓了一把茶葉放在綢布上慢慢的揉撚起來。
“看好了,我隻做一遍,以後這些工作就交給你們來做。”
李讓提醒了幾個廚娘一句,便開始聚精會神的工作起來。
綠茶,是所有的茶葉種類之中工序最簡單的,晾乾,發酵,炒製,揉撚,風乾,一共五個步驟。
這個季節的茶葉連曬乾這個步驟都可以省略,因為曬乾的主要目的是去除茶葉表麵的水漬,而不是茶葉本身蘊含的水分。
如果是做紅茶,就還需要多出曬青,殺青,烘乾,晾曬,定型之類的亂七八糟的步驟。
而且紅茶對於茶葉的品質也有要求,所以紅茶以後再弄。
先把綠茶弄出來大撈一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