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送親(1 / 2)

初唐小閒人 子率以正 7260 字 10個月前

李世民給龍陵的陪嫁很豐富,上百輛馬車裡綿延數裡。

裡麵裝的全是大唐特有的絲綢布帛,金銀器物,糧食作物種子,以及各類書籍。

陪嫁的匠人,僧人,侍女,奴隸更是多達千人。

至少在圍觀的百姓的眼睛裡,這樣的排場,無論如何也不算是委屈了這位公主。

假使馬車之中沒有傳來低聲的飲泣,陪嫁的人匠人僧人侍女們沒有無聲淚流的話,李讓也會認為這是一樁盛事,並為之感到欣喜雀躍。

但現在,李讓的心裡隻有沉重。

馬車晃晃悠悠的出了開遠門,李讓下意識的回頭看去。

隻見道路兩側站著人山人海的百姓。

他們沉默不言,隻是注視著那一輛異常顯眼的香車。

長安的城牆之上,站著大唐前來相送的文武百官,其中也包括龍陵的父母。

一個富態的中年女子趴在高平王李道立的懷裡,哭到近乎暈厥過去。

沒有在人群之中看見李世民的影子,李讓收回了視線。

可能六匹白馬所拉的香車,便是李世民這個帝王,對龍陵這個即將嫁為他國之婦的女子,唯一表現出來的愧疚之意吧。

最終,馬車在紅毯的儘頭,灃河河岸停駐。

開道的吐穀渾武士齊齊翻身下馬,為首的使節對著香車彎腰行禮道:“公主殿下,出了長安,殿下便是我吐穀渾王後,還請王後下馬,拜彆故國。”

李道宗翻身下馬,持金杖掀開馬車的簾子,低聲道:“殿下,再看一眼長安吧。”

馬車裡傳出一聲微不可察的啜泣。

李讓下馬,一言不發的走到車轅左邊跪在地上,以脊背做階梯。

龍陵在兩個小太監的攙扶下,穩穩的踩在了李讓的背上。

十四歲的龍陵,踩在李讓的背上,輕如鴻毛。

下了馬車,龍陵便是大唐的弘化公主,心裡再是傷悲,也不能表露分毫。

李讓站起身,和李道宗一左一右攙住龍陵的手臂。

李讓隻覺得自己攙住了一副消瘦的骨架,看著龍陵稚嫩的臉,消瘦的下巴,紅腫的雙眼,李讓的心情越發沉重。

但仍是低沉的開口道:“殿下,再多看一眼長安吧。”

龍陵點點頭,掙脫李讓和李道宗的攙扶,朝著長安的方向盈盈下拜,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

李讓和李道宗對視一眼,忍不住同時歎了口氣。

龍陵朝著長安的方向拜完,伸出手抓了一小撮泥土放入嘴中咀嚼著,咀嚼著咀嚼著,眼淚便無聲的滑落。

李道宗看得於心不忍,將龍陵攙扶起來,低聲道:“殿下,該上路了。”

李讓眼眶酸澀,說不出是個什麼心情。

長安不舍龍陵,龍陵不舍長安。

但......大勢之下,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龍陵的身體顫抖起來,她在努力的控製著自己,不讓自己哭出來。

李讓來到車轅左邊跪下,李道宗將龍陵扶上車轅,兩個小太監將她攙進馬車,並順勢合上了簾子。

下一秒,馬車之中忽然傳出龍陵壓抑至極的慟哭聲......

熟悉的禮樂聲響起,馬車又要踏上未知之路了。

六匹戰馬踢踏,香車搖搖晃晃過了灃河。

此刻,不到十丈寬的灃河,宛如一道天塹,隔絕了龍陵與長安,也隔絕了龍陵這短短十四年的前半生。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

人群之中,忽有低沉婉轉的歌聲傳來,卻是屈原的《九歌·少司命》。

李讓高聲接唱道:“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

百姓們合唱:“悲莫悲兮生彆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城牆之上的送彆的百官,放聲大唱:“悲莫悲兮生彆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彆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彆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歌聲悠悠,哀怨淒涼,正如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唱罷,所有人已經是泣不成聲。

馬車走了,馬車帶走了長安的歌聲,帶走了長安的春。

李讓回望,長安的城牆不知何時已經不見了蹤影,隻有萬物複蘇的關中大地上,些許陰影裡還藏著些許積雪。

還有長長的送嫁隊伍裡,不時傳出的些許哭聲。

李讓躺在馬背上,雙手枕著腦袋,望著湛藍的天空。

李讓不想聽,不想看,便閉上了眼睛,沉沉睡過去。

麾下的大青馬亦步亦趨的跟在龍陵的香車後麵,走得很平穩,關中的官道很寬闊,李讓不用擔心他會摔死。

第一天,送親的隊伍出了長安三十裡,此處為鹹陽。

李道宗下令,於鹹陽城歇息一夜。

第二天,送親的隊伍加快了速度,終在日落前趕到了武功,此處,乃是李世民降生的地方。

第三天,香車已經進了扶風境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