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李讓的迷茫(1 / 2)

初唐小閒人 子率以正 7309 字 10個月前

龍陵的馬車遠去,馬車之後是彌漫著傷悲的陪嫁隊伍,長長的綿延著。

工匠,侍女,宮人......

李讓打馬站在路旁對著車隊揮了揮手,他忽然覺得今天的太陽好刺眼。

刺眼到灼了他的眼睛。

他忍不住閉上眼睛,輕聲低吟:“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馬車漸行漸遠,直至彙入吐穀渾迎親的使團。

李讓忽然就想到了辛棄疾這首《青玉案》。

他也不知道是誰令他神傷,更不太清楚為何這首詞會在此時從他的腦海裡冒了出來。

明明是一首與離彆完全沒有聯係的詞,就這麼突兀的出現在了他的腦海裡。

此時非元夕,更非夜。

如果可以,李讓更希望剛才從他腦海裡冒出來的是那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但......並沒有。

他隻是突兀的想到了這首詞,而後念了出來。

李道宗神色黯然,喃喃自語道:“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聽見李道宗的聲音,李讓回過神來,抬起袖子,擦了擦眼角,不由得曬然一笑。

“叫嶽丈見笑了。”

李道宗搖搖頭,問道:“這首詩餘不錯,叫什麼名字?”

“青玉案·元夕”

李讓語氣低沉的吐出五個字,隻覺得心裡一下子空落落的。

那些低聲的飲泣,還有龍陵合上馬車簾子時那張決然的臉,此刻好像都不見了蹤影。

“嗚~”

遠處忽然傳來了號角聲,那是吐穀渾的迎請使團與龍陵的車隊彙合的信號。

李讓和李道宗回頭看,吐穀渾的迎親使團已經將龍陵的車隊團團圍住。

旌旗迎風作響,戰馬勢均奔騰,宏正的雅樂聲起,端莊,沉重,哀怨,婉轉。

好一幅昭君出塞圖!

李道宗回過頭來,忽然挺起了胸膛,高聲道:“隻願今日過後,我大唐人人如龍如虎。”

李讓收起悲傷,長長的呼出了一口濁氣,喃喃道:“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龍陵的車隊已經走遠,遠到李讓已經看不清。

李道宗深吸一口氣,沉聲道:“走吧,回長安。”

李讓指指河州方向,問道:“嶽丈不打算見見那些人嗎?”

河州方向,幾架馬車正朝送嫁使團奔馳而來,看規模,應是河州官吏全都來了。

李道宗搖搖頭,語氣低沉道:“本王是武將,向來不乾涉地方內政,你去幫我打發了吧。”

說完,打馬掉頭,帶著隨從踏上了來時的路。

李讓點點頭,吩咐其他親衛跟著李道宗先走,自己則是帶著陳一和王二等在原地。

李道宗的隊伍消失在道路的拐角處時,河州官吏的馬車也到了。

為首一輛破舊的馬車上跳下來一個身著緋袍,麵色黢黑的中年漢子。

漢子下車,身後的幾輛馬車裡便一窩蜂的鑽出來一堆官員。

漢子環視一圈眼前,見浩浩蕩蕩的送嫁隊伍此時隻剩下寥寥三人三馬,臉色不由得有些愕然。

但仍是帶著一眾官吏上前,朝李讓拱手道:“本官河州刺史宋成,足下是?”

李讓拱手回禮道:“某家李讓,見過宋刺史與諸位同僚。”

“原來是李縣侯當麵,本官眼拙,還請侯爺恕罪。”

聽見李讓自報家門,宋成急忙躬身告罪,隨即問道:“李縣侯,未知王爺何在,本官此來,乃是想請王爺與李縣侯隨本官入城小憩些時日,也好讓本官與河州一眾同僚儘一儘地主之誼。”

宋成的語氣尤其誠懇。

方才他不出城拜見,是因為早已收到朝廷的旨意,不得乾涉和親事宜,更不得擅起邊釁,隻需防備吐穀渾使團即可。

而今公主的車駕既然已經出了河州,他便有理由前來拜見了。

不過對於宋成的來意,李讓和李道宗早就猜到了,否則李道宗也不會要先走了。

武將和地方官吏搞到一起,實在是太犯忌諱。

留李讓在這裡,也就是為了全一下官場的禮節。

所以李讓也沒賣什麼關子,直言道:“有勞宋刺史白跑一趟,王爺已經走了,本侯也要速回長安,宋刺史與諸位還是請回吧。”

“走了?”

宋成一愣。

李讓點點頭,朝著宋成拱手抱拳道:“宋刺史,咱們便就此彆過吧,告辭了。”

宋成剛想出聲挽留,李讓卻已經翻身上馬,帶著兩個親衛遠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