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江南士族的招攬,對於李讓來說並不算什麼難以抉擇的事情。
不誇張的說,他現在在大唐就是個香餑餑,想要招攬他的人不在少數。
但還是那句話,他自由慣了,不喜歡約束。
他要是有那個心,當初就不會拒絕唐儉的培養。
畢竟莒國公府這棵大樹,也不比顧氏差。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真要準備投靠哪一家,江南士族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他投效莒國公一脈,再不濟投靠程家或者長孫家,能獲得的政治資源和物質支持,比起投效江南士族得到的隻會多不會少。
隻是沒有這個必要。
歸根結底,所謂的背靠大樹好乘涼,遠不如自己成長為參天大樹來得更加簡單直接。
更何況他李讓並不是一個多差的人,他是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潛質的。
他現在唯一所欠缺的,隻是時間。
走出望江樓的大門,李讓就沒有再回頭,隻是吩咐親衛去告知金城玩夠了記得回家。
他則是帶著紈絝們在城裡逛了一圈,采買了一些小玩意兒便回到家中,繼續開始他的鹹魚生活。
端五一晃而過,隨著盛夏的來臨,江南的天氣越發炎熱。
天氣涼快的時候,李讓還會出門去揚子江釣釣魚,偶爾還會去街上逛一逛,感受一下江南風情。
但天氣變得炎熱之後,彆說李讓,就連紈絝們都不怎麼出門了,每日裡就是躲在院子裡遊水。
李讓本來是連遊水都懶得遊的,但最終還是抵不過兩脾日益劇增的肥肉。
自此,侯府後院自揚子江牽引活水用來養魚的魚池,就變成了李讓帶著紈絝們玩水的樂園。
沒法子,遊水可以減肥。
而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整個夏天,一直到第二季稻穀穗充盈才終於結束。
七月,是初秋的七月,也是豐收的七月。
和李讓當了一整個夏天鹹魚的紈絝們,又重新拿上了鐮刀,開始了他們的收割任務。
紈絝們叫苦不迭,但李讓沒有給他們任何偷懶的機會。
每日必定是一大早就將紈絝們從被窩裡抓起來,讓他們換上乾活的短衫,提著收割稻穗的鐮刀,他則是手持馬鞭,跟在紈絝們屁股後麵,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他的監督任務。
第二季稻種的收割時間遠比第一季要長,整整持續了二十多天時間。
因為多出來了一百二十萬畝的稻子。
是的,江南世家後麵恭獻出來的那一百二十萬畝土地,收割的時間上和前麵的一百三十萬畝土地並無任何區彆。
也就是說,早在顧家的老家夥找李讓要和他聯姻的時候,他們已經和朝廷談好了那一百二十萬畝土地的歸屬。
甚至連稻種都已經悄摸運了過來。
對此,李讓除了在心裡暗罵姓顧的老家夥真雞賊之外,剩下的也就隻有滿心的欣喜了。
現在整個江南,三季稻的種植麵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二百五十萬畝。
就算因為種植的麵積太廣泛,導致三季稻的產量略有下降。
但每季產出的糧食,也不會低於五百萬石。
要知道在以前,朝廷可是沒有這五百萬石糧食的。
也就是說,站在朝廷的角度,這五百萬石糧食相當於是白撿來的,是預料之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