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萬石糧食,如果隻看紙麵數據,足以供應十萬大軍五年所食。
當然,算賬肯定不能隻算紙麵數據,還要根據實際情況。
以江南到長安再到河州為例。
江南至長安單邊距離三千裡有餘,長安再至河州邊州直線距離又是三千多裡,一石糧草想要從江南運到邊疆,路上的民夫至少需要消耗掉十倍以上的糧草。
這五百萬石糧食從揚州轉運到河州,足足將近萬裡之遙,路上的消耗不是一個小數。
但即便如此,一季的糧草就算支撐不了一場國戰,支持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戰爭卻也不算太難。
第二季糧食入庫之後,李讓算過一筆賬。
曆史上大唐平滅吐穀渾,是貞觀九年的事情,大唐一共出動兵力十餘萬,曆時四月餘。
李讓就按照李靖帶著十萬精兵,三十萬民夫出征的數據來算。
四十萬人吃加上馬嚼再加各類損耗,每月消耗的糧草大約在百萬石上下。
若是以這個數據將時間延展到一年,就是一千二百萬石。
這是李讓往寬裕了算,算出來的數據。
也就是說,隻需要江南種植三季稻米,便能支撐一場國戰。
現在是貞觀六年的七月,第二季稻米產出的五百萬石糧食已經入庫。
如果照這個算法,最多明年七月份,大唐便能向吐穀渾出兵。
儘管這個數據並不準確,但李讓當時得出這數據之後,心頭仍舊火熱無比。
大唐貞觀年間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有很多,像什麼唐滅東突厥之戰,滅吐穀渾,滅薛延陀,滅高昌,滅龜茲,滅中天竺,征高句麗......
但能稱得上國戰的,唯有滅東突厥和吐穀渾兩國。
這兩個國度,無一不是控弦之士數十萬,幅員遼闊百萬裡的超級大國。
但就是這麼兩個強大的帝國,都是在貞觀中前期被大唐滅掉的。
真正了解過大唐建國之艱的人都知道貞觀初年的大唐是個什麼樣子。
那是真的一窮二白。
人口從隋朝大業年間的五千多萬銳減到一千五百多萬,各路諸侯征戰幾乎將整個中原打成廢墟。
唯有江南和嶺南還算完整。
但江南有江南世家盤踞,嶺南隻聽馮家的命令。
就是這樣一個地獄開局,李世民愣是憑借著他強硬的手腕和無以倫比的智慧治理出來一個貞觀之治。
滅國無數的同時,國家還能越來越強大。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封建史,貞觀初年這樣的情況絕對是獨一份。
李讓心頭為什麼火熱?
因為他真的利用他的先知先覺之能,替這個年輕無比的帝國積攢了一份家底。
儘管貞觀七年平滅吐穀渾還隻停留在理論上。
但就算理論能夠比曆史上提前兩年,那也是巨大的成就。
兩年,彆小看兩年。
兩年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