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活動的第三天,會場內氣氛熱烈,一場關於小麥種植技術的討論會正在進行。李向明坐在前排,正專注地聽著台上一位專家的分享。他的眼神專注而平靜,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著要點。
突然,一個洪亮的聲音打斷了台上的講解:“我覺得你們都說得不夠全麵!我研究的‘東北一號’小麥,才是真正的高產穩產品種!”聲音中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會場內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聲音的來源。隻見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從後排站了起來,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中山裝,袖口微微卷起,露出黝黑的皮膚。他的臉龐棱角分明,眼神中透著一股子倔強和自信。他正是來自東北的農業專家趙鐵柱。
李向明微微皺眉,他認出了趙鐵柱——這位在農業界小有名氣的專家,以性格豪爽、行事果斷著稱。他放下筆記本,微微側身,目光平靜地看向趙鐵柱。
趙鐵柱大步走上前,站在講台邊,雙手叉腰,環視全場,語氣中帶著一絲挑釁:“我研究的‘東北一號’,產量比普通小麥高了不止一倍,而且抗寒、抗旱能力極強。相比之下,雜交小麥雖然也有優勢,但在東北地區,效果並不理想。”
李向明聽到這裡,眉頭微微舒展,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他知道趙鐵柱的話並非全無道理,但雜交小麥的優勢也不容忽視。他站起身,緩緩走向講台,語氣平和但有力:“趙專家,您說的‘東北一號’確實有它的優勢,但雜交小麥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在抗病蟲害方麵,雜交小麥的表現就非常出色。而且,雜交小麥的適應性很強,經過改良後,也能在東北地區取得很好的效果。”
趙鐵柱聽後,眼神中閃過一絲不以為然,他冷笑一聲:“適應性?那也隻是理論上的說法。我親眼看到過雜交小麥在東北的試驗田裡,因為不耐寒而大麵積減產。你們所謂的‘抗病蟲害’,在東北的低溫環境下,根本發揮不出來!”
李向明的臉色微微一沉,但他很快調整了情緒,語氣依然平靜:“趙專家,您說的情況我了解。但農業技術的發展需要時間和實踐來驗證。雜交小麥在南方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們也在不斷改進,讓它更適合北方的氣候。比如我們通過調整播種時間和增加覆蓋物,已經有效緩解了低溫對雜交小麥的影響。”
趙鐵柱的臉色變得有些難看,他顯然沒想到李向明會如此冷靜地回應。他瞪大眼睛,聲音提高了幾分:“那也隻是權宜之計!我的‘東北一號’才是最適合東北的品種!你們的雜交小麥,根本比不上!”
李向明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種從容和自信:“趙專家,農業技術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隻有適不適合。雜交小麥和‘東北一號’各有優勢,我們完全可以取長補短。比如,我們可以將‘東北一號’的抗寒特性引入雜交小麥的育種中,讓雜交小麥更適合北方的氣候。”
趙鐵柱愣了一下,他顯然沒想到李向明會提出這樣的建議。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動搖,但很快又恢複了自信:“哼,說得倒是輕鬆。不過,如果你真能解決雜交小麥在東北的低溫問題,我倒是可以考慮合作。”
李向明點了點頭,眼神中透著堅定:“我會努力的。我相信,隻要我們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會場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被這場激烈的爭論吸引住了。趙鐵柱和李向明的對話,就像兩股不同的力量在碰撞,但最終卻似乎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李向明和趙鐵柱對視片刻,氣氛略顯尷尬。趙鐵柱率先打破沉默,他重重地呼出一口氣,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不甘,又似乎有些鬆動。
“李廠長,你說的倒也有幾分道理。”趙鐵柱的語氣緩和了許多,他雙手抱在胸前,微微點頭,“不過,光說不練假把式。要真想讓雜交小麥在東北站穩腳跟,還得拿出點真本事來。”
李向明微微一笑,眼神中透著堅定:“趙專家,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們已經在東北的幾個試驗田裡做了初步嘗試,效果還不錯。當然,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和實踐來證明。”
趙鐵柱聽後,微微挑眉,似乎有些意外:“哦?那倒要看看你們是怎麼做的。”
李向明點了點頭,從口袋裡掏出一張折疊的紙,展開後遞給趙鐵柱:“這是我們最近在東北試驗田的一些數據和改進措施。比如,我們采用了雙層覆蓋法,有效提高了土壤溫度;同時,我們調整了播種時間,避開了最寒冷的時期。”
趙鐵柱接過紙,仔細查看起來。他的眼神逐漸變得嚴肅,手指輕輕敲打著桌麵,似乎在思考什麼。李向明站在一旁,耐心地看著他,眼神中帶著一絲期待。
過了片刻,趙鐵柱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認可:“你們的這些方法,確實有點門道。不過,東北的氣候複雜多變,這些措施能不能長期有效,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李向明微微一笑:“趙專家說得對。我們也在不斷調整和改進。如果能和您合作,我相信我們能更快地找到適合東北的種植方案。”
趙鐵柱沉默了一會兒,似乎在權衡利弊。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掙紮,但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好,我可以給你們一個機會。不過,我也會全程監督,要是發現有問題,我會毫不猶豫地指出來。”
李向明伸出手,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趙專家,我相信合作一定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希望我們能共同為東北的農業發展出一份力。”
趙鐵柱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伸出手,與李向明緊緊握在一起。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對李向明的認可,也有對自己研究的堅持。
“希望你們彆讓我失望。”趙鐵柱語氣中帶著一絲嚴肅,但眼神已經緩和了許多。
李向明微微一笑:“放心,我們不會讓您失望的。”
兩人握手的瞬間,會場內響起了一陣低低的議論聲。周圍的農業工作者們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似乎對這場爭論的結果感到意外。
李向明和趙鐵柱的對話,不僅是一場技術的較量,更是一次理念的碰撞。
而最終,他們都選擇了合作,這讓在場的每個人都看到了農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李向明收回手,微微整理了一下衣服,眼神中透著一絲堅定。
交流會的最後一天,會場內的氣氛顯得有些輕鬆,與會人員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交流著這幾天的心得體會。
李向明也坐在角落的一張桌子旁,麵前攤開著筆記本,他正在整理這幾天的收獲和心得。
他的眼神專注而認真,偶爾抬頭與身邊的人交流幾句,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就在這時,一個身影出現在李向明的視線中。
他是一位穿著粗布衣服的老農民,皮膚黝黑,臉上布滿了歲月的溝壑,眼神中透著一絲疲憊卻又充滿期待。
他手裡拿著一頂破舊的草帽,不停地在手中搓著,顯得有些局促不安。
李向明認出他是在前幾天的交流會上偶爾見過的一位來自偏遠山區的代表,名叫陳大山。
陳大山走到李向明麵前,猶豫了一下,才開口:“李……李廠長,您還記得我嗎?我是從大山裡來的陳大山。”
他的聲音有些沙啞,帶著濃濃的鄉音,眼神中透著一絲緊張。
李向明抬起頭,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筆:“陳大哥,我記得你。您是那個從偏遠山區來的代表,對吧?有什麼事嗎?”
陳大山聽到這話,眼神中閃過一絲感激,他微微點頭,聲音有些顫抖:“李廠長,我們村的情況您可能不太了解。我們那裡交通不便,土地又貧瘠,推廣雜交小麥遇到了很多困難。我……我想請您幫幫忙。”
李向明聽到這話,眼神中閃過一絲嚴肅,他微微皺眉,認真地聽著陳大山的話。
陳大山繼續說道:“我們村的麥子產量一直很低,鄉親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聽說您的雜交小麥能讓產量翻番,大家都盼著能試試。可是……”
他頓了頓,眼神中透著無奈:“我們那裡路不好走,種子運進來難,技術指導也跟不上。我這次來,就是想請您看看,能不能幫我們想想辦法。鄉親們都在盼著呢。”
李向明看著陳大山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
他微微歎了口氣,語氣中帶著一絲堅定:“陳大哥,我知道你們的難處。雜交小麥的推廣確實需要一定的條件,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我們可以想辦法把種子送到你們村,至於技術指導,我可以安排人定期去你們那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