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山聽到這話,眼神中閃過一絲驚喜,他連忙說道:“那太好了!李廠長,要是能這樣,鄉親們一定會感激不儘的。不過……”
他猶豫了一下,又說道,“我們那裡條件太差,怕是會耽誤您們的時間。”
李向明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陳大哥,彆這麼說。我們推廣雜交小麥,就是為了讓更多農民受益。你們村的情況特殊,我們會儘力克服困難。隻要能讓鄉親們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這點麻煩算不了什麼。”
陳大山聽到這話,眼眶微微有些濕潤,他緊緊握住李向明的手,聲音有些哽咽:“李廠長,您真是個好人。鄉親們盼著這一天盼了好久,您要是能去,那可就是救了我們全村人的命啊。”
李向明輕輕拍了拍陳大山的手背,眼神中透著溫暖:“陳大哥,放心吧。我會儘快安排人去你們村,看看具體情況。你們村的鄉親們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他們的事就是我們的事。”
陳大山點了點頭,眼神中透著感激和期待。
他轉身離開時,步伐顯得輕快了許多,仿佛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陳大山的身影漸漸消失在人群中,李向明的目光卻還停留在他離開的方向。
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深思,手指輕輕敲打著桌麵,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這時,一位年輕的農業技術員走了過來。
張偉走到李向明身邊,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輕鬆地說道:“李廠長,陳大山的事,您彆太放在心上。那些偏遠山區確實條件艱苦,有時候我們也很無奈。”
李向明轉過頭,看著張偉,眼神中帶著一絲堅定:“我知道那些地方的難處,但正因為難,我們才更要去幫他們。雜交小麥的推廣,不能落下任何一個村子。”
張偉歎了口氣,眼神中透著一絲無奈:“道理我們都懂,可現實情況確實很複雜。交通不便,物資運輸困難,技術指導也很難到位……”
李向明微微一笑,打斷了他的話:“這些問題,我們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比如,我們可以和當地的公社合作,讓他們幫忙協調運輸;技術指導方麵,我們可以安排一些‘土專家’去村裡,他們更熟悉當地的環境。”
張偉聽後,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又露出一絲敬佩:“李廠長,您這辦法確實不錯。我之前怎麼就沒想過呢?”
李向明搖了搖頭,語氣平淡卻透著一股子認真:“我們都是搞農業的,農民的難處,我們感同身受。隻要用心,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張偉點了點頭,眼神中透著一絲堅定:“好,那我這就去安排。您放心,我會儘力協調,爭取讓雜交小麥在陳大山的村子落地生根。”
李向明微微一笑,拍了拍張偉的肩膀:“我相信你能做到。農業這事兒,隻要大家齊心,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張偉轉身離開,李向明的目光再次落在筆記本上。他的手指輕輕摩挲著紙麵,眼神中透著一絲沉思。他知道,推廣雜交小麥的路還很長,但隻要心中有信念,腳下就有力量。
就在這時,會場的廣播響起,宣布交流會即將結束,所有人開始收拾東西準備離開。
李向明合上筆記本,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
他走出會場,陽光灑在他身上,暖洋洋的。
交流會結束後,李向明和幾位同行被邀請參加一個小型的圓桌討論。
這次討論的主題是“農業的未來”,地點設在會場附近的一間會議室裡。
會議室不大,但布置得簡潔而溫馨,中間擺放著一張橢圓形的會議桌,桌上擺滿了文件和資料,還有一壺熱茶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李向明走進會議室時,已經有幾位同行在裡麵等候了。
他們都是這次交流會上的佼佼者,彼此之間雖然不算熟悉,但也都聽說過對方的名字。
李向明和大家一一握手致意,然後在會議桌旁找了個位置坐下。
會議開始後,主持人是一位中年知識分子,戴著眼鏡,麵容和藹。
他清了清嗓子,開門見山地說道:“今天,我們在這裡討論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農業的未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有人甚至擔心,農業可能會逐漸被邊緣化。對此,我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話音剛落,會議室裡一片寂靜。李向明微微皺眉,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
他看到有人低頭沉思,有人微微點頭,還有人眼神中透著一絲焦慮。
最終,還是趙鐵柱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性格豪爽,向來直言不諱:“我說,這農業怎麼可能被邊緣化呢?工業化再怎麼發展,人總得吃飯吧?農業是國家的根基,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趙鐵柱的話引起了一陣小範圍的討論,大家都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但這時,一位戴著眼鏡、看起來有些書卷氣的中年男子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叫劉文博,是一位農業經濟學家,平時研究農業政策和市場走向。
劉文博推了推眼鏡,語氣平和但堅定:“趙專家說得沒錯,農業是國家的根基,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業的比重確實會下降。這不是農業不重要,而是經濟結構在調整。我們不能忽視這個現實。”
趙鐵柱一聽這話,立刻瞪大了眼睛,語氣有些激動:“那你的意思是,農業以後就真要被邊緣化了?”
劉文博搖了搖頭:“我不是這個意思。農業不會被邊緣化,但它的形式和地位會發生變化。未來的農業,可能不再是傳統的小農經濟,而是更加現代化、工業化的農業。這就需要我們提前做好準備,適應這種變化。”
李向明一直靜靜地聽著,這時他微微一笑,插話道:“劉專家說得有道理。農業的未來,確實需要我們重新思考。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隻要人需要吃飯,農業就永遠不會被邊緣化。隻是,我們需要讓農業變得更高效、更現代化。”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工業化的技術,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可以發展農業科技,讓農業更精準、更環保。這樣,農業不僅不會被邊緣化,反而會在新的經濟結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李向明的話音剛落,會議室內的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表達著自己的看法。
劉文博微微點頭,似乎對李向明的觀點很感興趣,他推了推眼鏡,語氣中帶著一絲思考:“李廠長,您剛才提到利用工業化技術提升農業效率,這確實是個方向。不過,具體該怎麼做呢?”
李向明微微一笑,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仿佛在尋找共鳴。他緩緩說道:“其實,我們已經在嘗試了。比如,雜交小麥的推廣,就是借助了科學育種和機械化種植的技術。我們用聯合收割機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收割,效率提高了幾十倍。這還不是工業化技術在農業中的全部應用。”
他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趙鐵柱插話道:“對啊,我那東北一號,也是用科學方法培育出來的。農業要是不跟上工業化的步伐,早晚會被時代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