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鈴汐也是極為開心的說道。
其實這次寧凡放下西北的叛亂,江南的叛亂,不管而直接回到京城,就是因為科舉已經在即了,天下的世子聞風而動,都已經趕到了京都。
這是大康朝的第一次科舉,寧凡很是重視,他要親自奔赴京都來主持這件事情,確保整個科舉的過程沒有徇私舞弊,所有的科目都要公平公正。
其實這一路走來,寧凡和蕭鈴汐商量了很多,細節這些細節,未來都會改變整個大康的製度。
原本在六部之中,工部是一個最不起眼的存在,但是在這次科舉恩科去世的設想中工部將來會成為天下第一。
第二天一大早寧凡寫了一封聖旨,讓錦衣衛派人去送給陳元慶這份聖旨,除了嘉獎陳元慶之外,並沒有責備之意,另外也給陳元慶官升一品。
立功了就要受獎,這就是最基礎的邏輯,寧凡從來不會因為一個將領擅自做主去處罰他。
現如今江南的局麵全部都維係在陳元慶一個人,身上寧凡要依靠陳元慶來平定西北的判斷,其實他更加希望陳元慶能夠快速地成長,迅速地成長為一個左膀右臂的存在。
黃超能夠鎮守西北,寧凡是放心的,但是陳元慶和黃超比那還是太嫩了。
一個是久經戰場老謀深算的將領,而一個則是初出茅廬愣頭愣腦做事衝動的將領兩人相比之下,陳元慶的短板太多了,但是同時陳元慶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陳元慶這個人敢打敢拚。
往往想到什麼立即就會去做,而且陳元慶本身的武力值也很強,打仗的時候喜歡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這也是陳元慶所率領的隊伍,戰鬥力要遠遠超過其他隊伍的原因。
龍舟一路順江而上,沿途不少官員都在沿岸設置了歡迎的儀式,但是寧凡對這些歡迎的儀式不是很感冒,但也並沒有持有批評的態度。
寧凡不是一個清高的人,他知道官場有官場的規則,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活法,這些官員們想要巴結風雲皇帝,那是他們天然的心態,寧凡不能夠將這種心態扼殺。
人不是機器這些大坑的官員們,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好的,貪汙腐敗的官員,這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為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大多數都信奉堯舜,無為而治,他們讀聖賢書對自己要求很嚴格。
最關鍵的是整個官僚體係全部都和門閥體係相綁定,這些官員們本身都出自於門閥,他們不缺吃不缺穿穿,本身就是富裕階層。
寧凡的龍舟行進速度不慢,但也最少需要半個月才能抵達京都。
大船走走停停,寧凡帶著蕭鈴汐和黃玉萌遊山玩水好不痛快。
暗中有了錦衣衛護駕安全方麵倒是沒問題了,隻不過有些時候寧凡更喜歡微服私訪。
“陛下,平江傳來捷報,陳元慶將軍再下一城,已經將叛軍壓縮到這個位置了。”
錦衣衛千戶站在寧凡麵前用手指著地圖,上一個叫做千靈的地方。
寧凡仔細觀察了一下地圖和四周的地勢,地貌頓時喜不自勝,因為看四周的地勢,叛軍應該是逼到死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