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布告欄。
一名讀書人一手拿著折扇,一邊念著布告欄上的內容。念著念著,他的臉色蒼白了起來,露出恐懼之色。
四周聽著他念的百姓,也都是恐懼起來。
“怎麼會這樣。輔漢將軍好不容易來我們廣陽府了。一戰便奪下了陽武城。那一夜的大火,那一夜的殺聲。仿佛就在昨夜。眨眼之間,怎麼就兵敗如山倒了?”
“什麼兵敗如山倒。是狗日的高句麗人與蒙元人狼狽為奸。把我們包圍了。”
“還不是一樣?”
“布告欄上說。蒙元人已經明確表示,如果將軍拋棄我們,就會屠城。將軍不願意拋棄我們,所以才決定在陽武與蒙元交戰。讓我們平日裡節約糧食。讓有糧食的商販,城外的農戶,拿出糧食,供給軍隊。將軍真是仁義啊。可惜我家既不是糧販子,也不是農戶。隻能回家去,把消息告訴左鄰右舍,大家一起節省糧食吃了。”
“是啊。自古以來,一將功成萬骨枯。像曹操、白起什麼的,為了兼並天下。屠城殺降,數不勝數。而能顧念百姓,與百姓同舟共濟的。隻有劉皇叔啊。將軍仁義。我們有力出力,有糧出糧,有物出物吧。”
城中百姓,群情激憤。
雖說吳年的大軍,現在才正式踏足廣陽府。但是廣陽府內,流傳著他的名聲,有他積累多年的信譽。
入城一戰,吳年清點了城中民宅的損失,加以補償。
再加上這一次蒙元人要屠城,吳年要保城。人心都是肉長的,百姓當然是幫吳年,有力出力,有糧出糧。
隨著消息散開,城中百姓都回去了家中,儘量的不在外活動。隻要不動,就不容易餓。不容易餓,就能少吃一點。
有糧食的百姓,則主動的把多餘的糧食,主動的拉去了縣衙。
而城外的村莊,在得知情況之後。村民們沒有任何猶豫,拖家帶口,帶上了自己的糧食,耕牛,家業,如海納百川一般,進入了城中。
可以預見,吳年是不愁軍糧的。
這很神奇。自古軍閥縱橫,農戶、百姓,哪一個不藏起自己的糧食,偷著吃?
主動把糧食,交給軍閥的。不說是前所未有,至少也是鳳毛麟角。
吳年得人心,可見一斑。
百姓的心思單純,但是大姓的心思卻是複雜。
成玉璉在自己臨時搭建起縣衙班子的宅子中,堂屋內。召見了城中的大姓、大戶。也不僅是三大戶,還有很多實力不俗的鄉紳地主。
成玉璉坐在主位上,一邊喝著茶水,一邊看著坐在兩旁的大姓當家,或代表。
過了一會兒,他放下了茶盞,擺出了光棍的姿態,說道:“諸位。我成玉璉生長在陽武。你們之中不少是我的朋友家,或是親戚。”
“我對你們哪家有糧,哪家有布,哪家有鹽,知根知底。所以你們乾脆一點,把糧食交出來。”
“要是你們不交。我們將軍仁義,倒也不會為難你們。但是餓昏頭了的百姓,眼冒綠光,可不會談什麼仁義,不仁義。他們會搶了你們。”
“蒼天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黃天當立。這是張角的口號,你們應該懂吧?”
“當然。我成玉璉也是本縣大戶,家中糧食不少。我全捐出來。”
他的潛台詞是。
我做表率,糧食全捐出來。你們不捐可以,將軍仁義,不會為難你們。但是我會讓百姓,搶了你們。
到底是敬酒,還是罰酒,你們自己選。
他是真的狠。
就像他自己說的,在場的大戶不是他的親戚,就是他的朋友家,全部一棍子打死。
一點情麵也不留。
讓自己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