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齊楚爭霸:楚成王與齊桓公的權力對決!(1 / 2)

通史演義 小衛的 3504 字 11個月前

《通史演義》全本免費閱讀 []

那時楚成王熊惲在位,他任命令尹子文來治理國家,整頓國家**,有著爭霸的誌向。當他聽說齊桓公救助邢國和衛國,使得這些國家的人民得以生存,這種英明的名聲傳到了荊襄地區,楚成王感到非常不悅。他對子文說:“齊桓公廣泛施行恩德,博取名聲,使得人心歸向他。而我卻身處漢水以東,恩德不足以贏得人心,威勢不足以震懾眾人。在現在的時代,齊國如此強大,楚國卻如此弱小,我感到非常羞恥!”子文回答說:“齊桓公經營霸業已經將近三十年了。他以尊崇周王為名,使得各個諸侯國願意依附他,現在還無法與他匹敵。鄭國位於南北交通要道,是中原的屏障,如果您想要爭奪中原地區,就必須先取得鄭國。”楚成王說:“誰能替我承擔攻打鄭國的任務?”大夫鬥章表示願意前往,楚成王給了他二百輛戰車,他帶領著隊伍長驅直入,來到了鄭國。

鄭國自從在純門接受了楚國的教訓以後,日夜都在防備楚國的軍隊。當得知楚國真的發兵來攻打鄭國時,鄭國的國君鄭伯非常害怕,立即派遣大夫聃伯率領軍隊把守純門,同時派人連夜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發布檄文,召集各國諸侯在檉地會合,商討如何救援鄭國。鬥章了解到鄭國有了防備,又聽說齊國的援軍即將到來,擔心自己會失利,所以在到達邊界後就返回了。楚成王非常生氣,解下自己的佩劍賜給鬥廉,讓他到軍中去斬鬥章的首級。鬥廉是鬥章的哥哥。他到達軍中後,暫時隱瞞了楚王的命令,秘密地和鬥章商議:“如果想免受國法製裁,必須立下戰功,才能自己救自己。”鬥章跪下請教鬥廉應該怎麼做。鬥廉回答說:“鄭國知道我們撤退了,他們認為我們不會突然回來襲擊他們。如果我們能快速行動,突襲他們,我們就有勝利的機會。”鬥章把軍隊分成了兩隊,自己率領前隊先行,鬥廉則率後方隊伍進行接應。鬥章的軍隊銜著兵器,悄悄地侵入了鄭國邊境,正好碰到聃伯在邊境上檢閱車馬。聃伯聽說有敵軍入侵,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軍隊,急忙調動軍隊,在邊境上迎擊。但他沒有料到鬥廉的軍隊已經悄悄到達,從背後襲擊了鄭軍,導致鄭軍前後受敵。聃伯無法抵擋,被鬥章一錘打倒,雙手被捆綁。鬥廉乘勝追擊,鄭國的軍隊損失慘重。鬥章把聃伯押上了囚車,準備繼續進攻鄭國。鬥廉說:“這次偷襲成功,已經是萬幸,避免了全軍覆沒,我們還是趁早撤退吧。”於是,他們當天就下令撤軍了。鬥章回到楚國,向成王磕頭認罪,並向他報告說:“我撤退是因為為了引誘敵人,而不是因為懦弱。” 成王說:“既然你們已經俘獲了將領,就算你有罪也可以減輕懲罰。但是,鄭國仍然沒有投降,我們怎麼能撤軍呢?”鬥廉說:“我擔心我們的兵力不足以成功,同時也擔心這會損害我們國家的威望。” 成王生氣地說:“你用兵力不足作為借口,其實是因為你怕敵人。現在我會給你二百輛戰車增援,你可以再次出征,如果你不能征服鄭國,就不要再回來見我!”鬥廉向楚成王提出請求:“我希望我的兄弟能和我一起出征。如果鄭國不投降,我們就要**鄭伯獻給您。” 成王聽了非常讚同,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他任命鬥廉為大將,鬥章為副手,帶領四百輛戰車,向鄭國殺去,威勢非常浩大。史學家有這樣一首詩:“荊襄自帝勢炎炎,蠶食多邦誌未厭。溱洧何辜三受伐?解懸隻把霸君瞻。”

據說鄭伯聽說聃伯被俘後,再次派人到齊國請求援助。管仲進諫道:“您多年來救助了燕國,保護了魯國,攻城略地,加強了對百姓的恩惠,樹立了對諸侯的大義,如果您想動用諸侯的兵力,現在就是時候了。如果您想救鄭國,不如先攻打楚國,這樣就必須大力召集諸侯聯合作戰。” 齊桓公問道:“如果我們大力召集諸侯,楚國一定會有所準備,我們能夠取得勝利嗎?”管仲回答道:“蔡國曾經得罪過您,您一直想要報複他們。而且楚國和蔡國接壤,如果以討伐蔡國為名義,借機進攻楚國,這正是《兵法》中所說的‘出其不意’的戰術。”很久以前,蔡穆公把他的妹妹嫁給桓公作為第三夫人。有一天,桓公和蔡姬一起乘小舟在池塘上遊玩,采摘蓮花取樂。蔡姬開玩笑地把水灑在桓公身上,桓公阻止了她。蔡姬知道桓公怕水,所以就故意搖晃小舟,水濺到了桓公的衣服上。桓公非常生氣地說:“這個婢子不能侍奉君主!”於是讓豎貂送蔡姬回國。蔡穆公也很生氣地說:“都已經嫁出去了還要回來,這是要斷絕關係。”最後,他將妹妹又嫁給了楚國,成為了楚成王的夫人。因為桓公非常憎恨蔡侯,所以管仲提到此事。桓公說:“江國和黃國都受不了楚國的欺壓,他們派使者來向我納貢。我想與他們結盟,在攻打楚國的時候,他們可以作為我們內部的支持。你覺得這樣怎麼樣?”管仲回答道:“江國和黃國離齊國很遠,但是靠近楚國,他們一直都是服從楚國的,所以才得以保全。現在他們背叛楚國,而投靠齊國,楚國肯定會生氣,甚至會發動進攻。此時,如果我們想要援助他們,卻有很遠的路要走;如果不援助他們,就違背了我們的同盟義。此外,中原的各個諸侯國家可以聯合起來攻打楚國,完全不需要借助這些小國。因此,我們最好用好的言辭來說服他們。”桓公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