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演義》全本免費閱讀 []
文公召來數名農夫進行詢問。其中一個農夫說:“幾天前,有人看見一個男子背著一位老婦人,停留在山腳下,為她打水喝,然後背著她上山離開了。現在我們也不知道他去哪裡了。”文公下令在山下停車,讓人們四處尋找介子推,但是數天過去了仍然沒有找到。文公麵露不悅之色,對解張說:“介子推為什麼要這麼恨我?我聽說他非常孝順,如果他要放火燒山,一定會背著母親而出現的。”魏犨進前說:“自從離國**以來,大家都立下了功勞,豈止子推一個人呢?現在子推躲藏起來,以此要挾您,使您的車隊滯留,白白浪費時間。等他躲避火災出來後,我自然會讓他感到羞愧!”於是,魏犨命令士兵在山的前後左右放火,火勢猛烈,風助火威,蔓延燒了數裡,直到三天後才熄滅。子推始終不願意出來,母子兩人緊緊抱在一起,最終死於枯柳之下。士兵們找到了他們的遺骸。文公看到他們母子的遺骸,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他命令把他們埋葬在綿山之下,並建立了祠廟來祭祀他們。綿山一帶的田地,都變成了祠廟的田地,讓農民負責每年的祭祀。“把綿山改稱為介山,以表達我的過錯!”後世在綿上建立了縣,稱之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
焚林的那天,正好是三月五日清明時節。國內的人們懷念介子推,因為他死於火災,大家不忍心生火,所以一個月內都不舉火取暖,後來逐漸減少到三天。現在在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等地,每年冬至之後的第一百五十天,會預先製作一種叫做乾糒的食物,用冷水來吃,稱為“禁火”,也叫“禁煙”。因此,清明節前一天被稱為寒食節。在節日當天,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插柳枝,以招魂子推。有些人還會設立野外祭祀,焚燒紙錢,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子推。胡曾有一首詩這樣寫道:“羈絏從遊十九年,天涯奔走備顛連。食君刳股心何赤?辭祿焚軀誌甚堅!綿上煙高標氣節,介山祠壯表忠賢。隻今禁火悲寒食,勝卻年年掛紙錢。”
魯文公確定了君臣之間的獎賞製度後,大力改革國家**,選拔賢能之人,減輕刑罰和賦稅,推動商業發展,禮待外賓,拯救寡婦和貧困之人,使得國家**清明,社會安定。周襄王派太宰周公孔和內使叔興,賜予晉文公侯伯的封號。文公對他們以更高的禮節相待。叔興回到周襄王那裡後說:“晉國的國君一定會成為各諸侯國的領袖,不能不對他好。”從此,周襄王開始疏遠齊國,而親近晉國。不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