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趙盾的治國之道:是妥協還是堅持?(2 / 2)

通史演義 小衛的 7256 字 9個月前

後來,先蔑和士會一起到了秦國,迎接公子雍作為新的國君。秦康公非常高興,說:“我的先祖兩次幫助晉國建立國君,而現在我也有機會重返晉國,讓公子雍成為新的君主。這樣,晉國的國君就會世代相傳自秦國出來了。”於是,他派遣白乙丙率領四百輛車,將公子雍送到晉國。

襄夫人穆嬴自從送葬回來後,每天清晨,都會抱著太子夷皋去朝堂,痛哭流涕,對各位大臣說:“這個孩子是我先君的適子,怎麼能舍棄他呢?”朝臣散去後,她便乘車去趙氏家,向趙盾磕頭說:“先君臨終時,把這孩子托付給你,希望你儘心儘力輔佐他。他雖然已經去世了,但他的話仍在我耳邊。

如果你立其他人為君,那會把我這個孩子放在哪裡呢?如果你不立我的兒子為君,我們母子就隻有**。”說完,她痛哭不止。整個國家的人都聽到了穆嬴的話,都感到非常同情她,而且大多數人都將責任歸咎於趙盾。一些大臣們也認為,迎接公子雍作為國君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趙盾備受困擾,便向郤缺求助,說:“士伯已經去秦國迎接了長君,我們怎麼能再立世子呢?”郤缺回答說:“如果我們今天放棄我們的世子,而立長君為國君,那麼將來世子漸漸長大,必然會產生變故。我們應該立即派人到秦國,阻止士會的行動。”趙盾回答說:“我們必須先確定國君,才能派使者出發,這樣才能有名分。”於是,他立即召集大臣會議,讓夷皋繼位,成為了靈公。他當時隻有七歲。

各位官員剛剛朝賀完畢,突然有邊疆的諜報稱:“秦國派大軍送公子雍已經到了河下。”大臣們說:“我們已經失信於秦國了,怎麼向他們道歉呢?”趙盾說:“如果我立公子雍為君主,那麼秦國就是我的賓客。既然我們沒有接受他們的納貢,那麼我們就變成了敵對國家。派人去道歉,他們反而會有借口來責備我們,不如用軍隊抵抗他們。”於是就讓上軍元帥箕鄭父輔助靈公留守。趙盾親自率領中軍,先克擔任副手,接替狐射姑的職務。荀林父單獨率領上軍,先都因為先蔑前往秦國,也單獨率領下軍。三軍準備好後,出城迎擊秦軍,駐紮在廑陰。秦軍已經渡過河向東行進,到達令狐時下寨。他們聽說前麵有晉軍,還以為晉軍是來迎接公子雍的,完全沒有防備。先蔑先到達晉軍,拜見趙盾。趙盾告訴他他們起兵的原因是立世子。先蔑睜大眼睛看著趙盾,說道:“迎接公子雍的計劃是誰製定的?現在又立世子,卻拒絕我?”他揮了揮衣袖出去,見到荀林父說道:“我後悔沒有聽從你的話,導致現在的情況。”荀林父勸說他說:“你是晉國臣子,難道要拋棄晉國而去嗎?” 先蔑回答說:“我接受過任務去迎接公子雍,他是我的主人,而秦國是我的主人的盟友。我怎麼能夠違背先前的承諾,隻為了追求家鄉的富貴呢?” 於是,他逃到了秦軍營寨。趙盾說:“士伯不肯留在晉國,明天秦軍必然會逼近我們,我們不如趁夜襲擊秦軍營寨,出其不意,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於是,他下令給馬喂食,讓士兵吃飽睡好,準備好了兵器,快速前進。等到他們到達秦軍營寨時,已經是深夜三更,他們大喊一聲,鼓樂齊鳴,殺入營門。秦軍正在熟睡中,被突如其來的攻擊驚醒過來,沒有來得及穿上盔甲,沒有來得及拿起武器,四處逃竄。晉軍一路追殺到刳首之地,白乙丙雖然奮力作戰,最終還是逃脫了,而公子雍則死於混亂的戰鬥中。先蔑感歎地說:“趙盾背叛我,我不能再背叛秦國了!”於是他奔向秦國。士會也感歎道:“我和士伯一起共事,現在士伯已經去了秦國,我不能獨自回去。”於是他也跟著秦軍回到了秦國。秦康公將他們一起任命為大夫。荀林父對趙盾說:“古代的賈季曾經逃亡到狄國,相國念及同僚之情,將他的妻兒送回去。現在士伯、隨季和某某也有同僚之誼,願意效仿相國當年的行為。”趙盾回答說:“荀伯非常注重義氣,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於是,他命令衛士將兩家的家人和家產送到秦國去。胡曾先生有首詩說:“誰當越境送妻孥?隻為同僚義氣多。近日人情相忌刻,一般僚誼卻如何?”還有一首詩,是嘲笑趙宣子將賓客視為敵人的,是:“弈棋下子必躊躇,有嫡如何又外求?賓寇須臾成反覆,趙宣謀國是何籌?”

在這場戰鬥中,各方的將領都俘虜了一些敵人。但是,先克的一個驍勇之士蒯得貪心衝進敵陣,最終被秦國擊敗,導致失去了五輛戰車。先克想要按照軍法處決他,但是其他將領都為他求情。先克向趙盾報告了此事,然後剝奪了蒯得的土地和收入。蒯得對此心存不滿和怨恨。

箕鄭父與士縠、梁益耳一向關係密切,自從趙盾升為中軍元帥後,士縠、梁益耳都失去了兵權,就連箕鄭父也感到不滿。當時鄭父負責守衛,士縠、梁益耳聚在一起議論說:“趙盾太專橫了,無視他人。現在聽說秦國派了大量兵力護送公子雍,如果兩軍相持,一時無法解決,我們可在中間製造混亂,反叛趙盾,廢黜夷皋,迎接公子雍,那樣大權就會回到我們手中。”商議後大家都同意這個計劃。不知道這次計劃是否會成功或失敗,讓我們看下一回分解。

話說晉襄公六年,他立了自己的兒子夷皋為世子,讓自己的庶弟公子樂去陳國做官。在這一年,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相繼去世,連續失去了四位卿大夫,他們的職位都空缺了。第二年,晉國在夷地大規模地征兵,並重新組織了三軍,恢複了原有的軍隊編製,同時舍棄了原有的二軍。襄公想讓士縠和梁益耳率領中軍,讓箕鄭父和先都率領上軍。先且居的兒子先克進言說:“狐、趙兩家對晉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兒子不能被廢棄。而且士縠是司空,他和梁益耳都沒有立下戰功,如果突然讓他們做大將,恐怕人們心裡會不服。”晉襄公采納了先克進的建議,決定不廢除狐和趙的兒子,於是派狐射姑擔任中軍元帥,趙盾為他的副手;箕鄭父擔任上軍元帥,荀林父為他的副手;

先蔑擔任下軍元帥,先都為他的副手。狐射姑登上主帥的高台,指揮如意,舉止自如,仿佛周圍沒有彆人一樣。狐射姑的部下軍司馬臾駢勸告他說:“臾駢聽說,軍隊的勝利在於和睦相處。現在三個軍隊的主帥,現在三軍的統帥,不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就是國家的世代重臣。元帥應該虛心請教,時刻保持謙遜。如果一個人太過剛強,自信心過高,就像子玉失敗於晉國一樣,我們必須要注意。”狐射姑聽了臾駢的勸告非常生氣,大聲喊道:“我剛剛開始發令,匹夫怎麼敢胡言亂語,以擾亂我軍軍心?”他命令左右將臾駢鞭打了一百下,這讓眾人都有了不滿和不服的情緒。

士縠和梁益聽說先克阻礙了他們晉升,心中非常惱火。先都沒有當上上軍元帥,也深深地怨恨。當時太傅陽處父在衛國擔任使者,沒有參與這件事。太傅陽處父回國後聽到狐射姑被任命為元帥,便給晉襄公寫了一封秘密奏疏,說:“狐射姑雖然剛強,但是不得民心,不是一個大將應該有的才能。我曾經輔佐子餘,與他的兒子趙盾關係很好,深知趙盾很有才乾。尊重賢能是國家的法則,如果您要選擇一個帥,沒有比趙盾更好的了。”襄公采納了陽處父的建議,就讓陽處父去董地征兵。狐射姑還不知道統帥已經換人的事情,興高采烈地擔任中軍之職。襄公叫著他的字說:“賈季,以前我讓你輔助我的兒子,現在我要讓你輔助盾。”狐射姑不敢說什麼,隻能恭敬地答應然後退下。晉襄公隨後任命趙盾為中軍元帥,讓狐射姑輔佐他。而上軍和下軍的職位則保持不變。趙盾從此開始執掌朝政,大力修整政令,得到了國人的歡心。有人對太傅陽處父說:“子孟言語真心實意,忠心可嘉,不過不擔心因此招致彆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