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妙玉(1 / 2)

《紅樓:開局庶子,嫂嫂請自重!》全本免費閱讀

“徐光啟《農政全書》。

宋應星《天工開物》......

他們以為是舍本逐末麼?

這才是切切實實的,比光說不練得好。”

這是賈琮的誌向之一。

拉攏誌同道合的士大夫、讀書人。

再潛移默化地研討切實的東西,慢慢轉移到科技上來。

經曆過賈琮造木牛一事,切實可用。

王浩如今倒不是十分排斥了,聞言便點頭不語。

張冇才點頭道:“不妄論朝政是好的,像東林。

就被安上了黨的名頭,人家起初是一心講學的。

後來便漸漸形成派係,門戶之見害人不淺。”

東林是不是黨,史學界爭論不休。

這種爭論賈琮無心理會了。

不過蘭陵盟注定是派係,沒有關係辦不成事。

而現在有必要引而不發、認真經營。

在勢力沒有真正形成之前。

不能被人扼殺,成為眾矢之的。

周**聽著眾人議論。

他覺著以研討學術的名頭建盟,沒什麼的。

時下派、盟、社,可謂數不勝數。

因此蘭陵盟很安全。

他想得更多的也是鄉試。

母親的含辛茹苦、殷殷期盼。

他簡直無法接受親人、鄉人的失望。

三人正交談著。

魏無知翩然而來,團團拱手一圈。

“蘭陵笑笑生想必穩坐泰山了。

下一場五經題,咱們再分高下。”

賈琮不動聲色地應承幾句,魏無知離開。

張冇才“切”的一聲:“這魏無知不就是有個好舅舅麼?

瞧他囂張成那樣。”

........

八月十一。

鄉試第二場又開始進場了。

陰涼的文昌槐樹下。

眾考生悠然走過石子甬道。

彎腰對著文昌槐大人的樹根**。

“文昌槐保佑啊!保佑我鄉試高中。

不必解元,一個五經魁也足矣!”

“小生一個亞魁就夠了,也不用五經魁。”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

第二名亞元。

三四五名為五經魁。

第六名亞魁,餘者皆稱文魁。

作為糊裡糊塗的穿越者。

賈琮也不能免俗,也不是完全不迷信。

瞧著文昌槐碩古滄桑,風吹而枝葉飄搖。

樹乾要好幾人才能合圍過來。

他便也作了一揖,王浩、周**、魏無知都還正經。

唯獨張冇才滔滔不絕地念了一篇禱告文章。

眼見監臨官、提調官、外簾官過來巡視。

才急急忙忙進號舍。

八月十二日。

鄉試第二場的五篇五經題出爐,每個人所修本經不同。

所以五經題實際上各有五題。

一共二十五題。

考生隻需看準一經的五題即可。

賈琮修**的詩經題,其中有三題是截搭題。

諸如“東門,有女”之類。

不是截搭題的兩題,又整篇整篇地出。

諸如“《碩鼠》一章”之類。

“現在我也算熟悉鄉試的一應規製了。

就算不能中,這種親身體會的經驗、磨練。

總歸是有所增益的。”

剛柔兼濟的湖筆往歙硯黑墨一蘸。

賈琮安安靜靜地琢磨思索。

五篇五經題的館閣體文字。

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從筆端吐出。

在監視老兵看來,時間流逝是異常的慢。

他巴不得趕緊下班。

而對考生之一的賈琮來說,一個時辰。

毫無感覺地在琢磨、下筆中溜走了。

直到瞧見窗外的樹影方向、長短,他才知道過了好久。

“差爺,我要出恭。”

賈琮放下筆。

“好,小相公跟我來罷。”

老兵懶散地開門,帶他往茅廁的方向去。

賈琮並非不知茅廁在哪,蓋因鄉試需要全程監視。

~~~~~

監臨官、外簾官、提調官。

都是維持考場秩序,總攬場規要務的。

至公堂內。

坐著幾個外簾官。

監臨官董安摑一一吩咐另外幾個都司、守備、千戶、百戶的武官。

雙手自然垂在膝上:“鎖貢考試,重中之重的便是防火!

尤其時下秋日,天乾物燥,荊棘、木柵最易走水。”

“我大楚京師貢院,建於永樂年間。

天順明英宗時期。

貢院失火,燒死燒傷九十餘人。

後大學士張居正建議改造為磚石結構。

才有今日的安然無恙。”

“但防火依然是你等首要。

廚房、牆外鞭炮爆竹、火石等等之類。

爾等必要細心探訪,誰失職,本官惟誰是問!”

“是!”

一眾武官轟然叫響。

吼得幾位外簾官一跳,大皺眉頭。

然後武官們單膝跪地地軍禮起身,退後出去。

這種場麵,可讓府尹大人董安摑威嚴大增。

“諸位閱卷官也需防範呐,防微杜漸。

這謄錄、對讀,馬虎不得。”

董安摑尊敬地朝北抱拳拱手,又忽然笑嗬嗬道。

“科考乃國家掄才大典,我等儘量杜絕差錯,才不負於皇恩!”

“董府尹說得是,我等先去取第一場墨卷。

但有違反,絕不姑息。”

外簾官們打著官腔,告辭。

外簾是墨卷存放處,鄉試閱卷。

不是考生的親筆手跡。

必須經過謄錄、對讀。

如此內簾官看筆跡,萬萬不會看出考生是誰。

外簾,某間謄錄室。

李書吏常年在西城禦史衙門辦公書文。

謄錄的字跡清秀,一經他手。

上百考生的書法都一模一樣了。

待得找到並且謄錄完賈琮的墨卷。

李書吏摸摸墨卷糊名處的漿糊。

他並不知道這一份是不是賈琮的。

從袖中拿出一份山海書社印發的館閣體稿子。

微微對照。

他才敢肯定這份卷子一定是賈琮的,也是錢大人吩咐的那份。

前後左右地看看。

一屋子的謄錄、對讀人員,悄無聲息地忙工作。

李書吏遲疑了一會兒,筆尖輕輕地寫上號數:貳貳壹。

一個對讀人員過來檢查,鄉試第一場墨卷。

按府來分。

李書吏“巧合”地分到了順天府宛平縣謄錄。

那對讀人員是墨卷審核的第二關。

他先逐字逐句地看看賈琮的墨卷。

再看李書吏謄錄的朱卷,一字不差。

不過多了編號而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