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怎麼辦?我們的院子倒是夠大,但是要建木棚和火坑又是一件大事。”顧卿姿心裡還是想全部孩子都有書讀。
“先不考慮場地的事情,想想這麼多孩子怎麼辦吧。”陳良覺得這個問題比較重要。
“張金釵家裡三個小孩,加上高知良,四個小孩,三個年齡階段,大家的學習階段肯定也是不一樣的。”顧卿姿覺得教學變得更難了。
“如果隻是讓孩子識字和算術的話,其實學起來也不難,而且學習時間不用太長。”陳良沉思了一下,心裡有了主意“給學生定一個入學年齡,這樣的話,大家年紀差不多,學習速度也就差不多,我們兩個還是可以一人一門課。”
“好主意。”顧卿姿看向陳良的眼神帶著欣賞,“就定張金釵的年紀吧。”
張金釵今年十二歲。正是半大不小的年紀,把村裡的娛樂活動都玩遍了,又還沒到承擔家庭重擔的年紀,外麵大雪還限製了他們外出。
“好,就定這個年齡。”陳良同意。
“束脩呢?”顧卿姿提出問題後,轉頭看陳良,剛好陳良也看向她。
兩人對視一眼,從對方眼裡讀出了不想手束脩的意思。
“我們是第一年教書,先看看教學成果吧。反正冬季閒著也是閒著,我們就當給自己找了個事情做。”陳良主動提。
顧卿姿點頭同意。
“我們的學堂不夠大,得擴建。”陳良說起學堂的事情。
顧卿姿也是想同的看法,兩人圍著學堂轉過去轉過來地看,最終定了擴建方案。
當然,擴建任務就交給加下來入學學生的家長了。
陳良上午沒事做,就去村裡找想識字的孩子,確定了學生人數,一共五個人。
這五個人是年齡超過十二歲並且還沒有結婚願意學習的孩子。
陳良和大人們講了不收束脩但是需要大家幫忙擴建學堂,大人們熱情高漲,紛紛同意。
和孩子們確定了明日早上去上學,並且需要自己帶薄木片和木炭,交代了一些小事,把不收束脩的事情講清楚了,才返回家裡。
她回去時已經到中午了,沒有時間做飯。張家小孩和高知良被放了半天假,已經回去了,因為下午要擴建學堂。
顧卿姿隨便烤了兩個紅薯做午飯。兩人一邊啃紅薯,一邊規劃課桌板凳的擺放
原本,陳良是建議大家自帶板凳和桌子,平日就放在學堂,等學習結束時在搬回去。這個辦法得到了顧卿姿的讚同。
秋天被野豬咬傷的王家興是個木匠,他家小孩來識字沒有給束脩,他腿上的傷沒有好完全也不方便參與學堂的擴建,再加上記著陳良把野豬獵來給他補身體的事,他在家做了八套桌椅送給書院。
桌椅是她們必需的設備,最後還是收下了。
學堂擴建很簡單,隻需要把書院的一麵牆擴大一倍,再增加一個取暖的火堆,這些活兒一下午就完成了。
隔日早上,顧卿姿也起了大早,快速吃完飯,和陳良早早去了學堂。學生們很自覺地到學堂做好,開始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