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應天府保衛戰(1 / 2)

眾所周知,大明王朝是兩京製,應天府便是留都。

但兩京製度不是大明首創,它是集大成者。

最開始搞這套的是商朝,商人在偃師建立陪都,用於監視夏朝,後來遷都鄭州,形成東西兩京的格局。

之後便是東漢時期,分彆是東漢首都·東京洛陽、西漢舊都·西京長安。

隋朝時期,隋文帝定都長安並且營建大興城,那會兒還沒有明確建立兩京製。

但好大兒隋煬帝即位後,便營建遷都洛陽,自此有了洛陽東都、長安西都。

北宋把位於大運河樞紐的開封府當作首都,並稱其為東京,稱洛陽為西京,合為兩京。

而大明能把首都定在順天府,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卻是被嘲諷為大明戰神的明英宗朱祁鎮。

太宗皇帝在遷都順天府之後的第三年病逝於北征的路上,之後上位的仁宗皇帝是準備重新把首都遷回應天府的,然後將順天府改為‘行在’。

因為當時的順天府各種配套設施都沒有,漕運不堪重負,民力維係更是艱難,因此條件很是艱苦。

可惜仁宗僅在位十個月便駕崩了,遷回應天府的計劃也就這麼擱置下來。

隨後上位的宣宗即位後不讚成遷都,但維持了仁宗的一些做法,仍然將順天府稱為“行在”,而將應天府稱為“京師”。

宣宗沒有繼承老爹的遺誌,恐怕與他在應天府的遭遇有一定關係。

當時的太子基被仁宗派往應天府監國,也就是這段時間,應天頻繁的地震給太子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通過史料統計,從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應天府地震三十五次,順天府地震五次。

這特麼跟坐在有什麼區彆?

六邊形戰士也是人啊!

等到英宗皇帝即位時,順天府的各種配套設施逐漸完善,他便在製度上明確了兩京關係,再次將順天府設定為首都,應天府作為留都。

從那時起,兩京製成為了固定的製度,並延續至大明滅亡。

由於皇帝不在應天府,所以這邊也沒有內閣,而是以應天府守備、協同守備、守備太監和參讚機務等四個官職,組成了一個領導集團,名叫“應天府守備廳會議”,負責管理應天府以及南直隸的各類事務。

漸漸的,應天府也就成了大明朝有名的敬老院。

就比如現在:

兵部尚書陶琰,七十歲。

吏部尚書林瀚,八十五歲。

工部尚書陳清,八十一歲。

刑部尚書孫需,六十來歲。

戶部尚書喬宇倒是年輕,五十五歲。

屬於是一個人拉低了大明敬老院平均年齡,真是大不敬啊!

至於禮部尚書?

提名者為八十三歲的章懋,隻不過老爺子拒不上任,目前空缺。

也幸得應天府還有喬宇這麼一個‘青壯年’,關鍵時刻有精力抗事兒。

所以在收到寧王朱宸濠叛亂的消息之後,喬宇就準備好了戰守器具,加強了城內巡邏,並安排士兵駐防,接著又率領九卿台諫向上天發誓要死守應天府,以此來穩定城內民心。

寧王在決定起兵之前,就先安排三百名死士入城,到預定好的時間便出動,在城裡搞破壞,引發騷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