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要實行秘密立儲?比嫡長子繼承更有優勢嗎?】
【確實,采取秘密立儲的做法在清朝有其特定的優勢。
根據古代的繼承法則,通常會遵循一條準則:若有嫡子則立嫡子,若無則選擇年長者。
嫡長子自幼便擁有基於血緣的優先權,這種繼承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皇子間因爭奪王位而引發的紛爭。
通過在皇子出生時便確定他們的君臣關係,可以有效遏製一些不切實際的野心。
然而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度並非沒有缺陷。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這些嫡長子是否具備成為一位合格君主的能力。】
【由於嫡長子的身份是在他們出生時就確定的,我們可以回顧曆史,例如晉朝的司馬衷,即晉惠帝,他便是按照嫡長子的繼承規則登上皇位的。
司馬衷的兄長,即原本的長子司馬軌,不幸在幼年時期便去世了,因此長子的繼承權轉至司馬衷。
然可是司馬衷是否具備作為一位合格君主的能力,甚或他的智慧是否能達到普通人的水平,都是備受質疑的。
一旦繼位,司馬衷迅速變成了他人操控的木偶。
最終,西晉由於晉惠帝司馬衷的不勝任,迅速地走向了衰敗,國家也隨之分崩離析。
這一局麵正是堅守長子繼承製度所釀成的後果。】
【值得強調的是,直至清朝之前,多數王朝之所以堅持長子繼承製,是因為尚未發現更優越的傳位辦法。
在眾多傳承方式中,長子繼承製被認為相對穩定。
晉惠帝司馬衷的情況屬於特例,但遵循長子繼承製,類似的風險總是存在,這本質上是一個概率問題。】
【在清朝,采用秘密立儲的方法可以避免某些問題。
皇帝可以從眾多皇子中挑選最優秀的繼任者,而不是像司馬衷那樣不合適的人選來繼承皇位。
另一個問題是,嫡長子繼承製可能導致嫡長子成為眾人攻擊的目標。
因為大家都知道,一旦嫡長子出生,他就被認定為未來的皇帝。
如果能夠除去嫡長子,其他皇子就有機會成為新的太子。
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隋文帝楊堅的長子楊勇,他被早早地立為太子。
但是他的弟弟楊廣卻不斷陷害他,最終導致楊堅廢除了楊勇的太子地位。
楊廣後來被立為太子,並在繼位後賜死了楊勇。
在古代成為太子的風險非常大,很多心懷不軌的人都會暗中算計太子。
甚至皇帝本人也可能對太子不滿。
例如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他一共做了37年的太子,期間兩次被廢黜。
實際上,胤礽作為太子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他聰明能乾,監國期間的工作也得到了認可。
即使如此,康熙皇帝仍然不喜歡他,認為他不孝順。
當康熙生病時,胤礽表現得無動於衷,還經常與康熙頂嘴,這引起了康熙的反感。
在第一次廢太子的諭旨中,康熙表示已經忍受了胤礽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