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家子的青雲路(科舉)》全本免費閱讀 []
好比有些人喜歡豪放詞,就是欣賞不來婉約詞,不是婉約詞不好,而是此人沒有這方麵的文學素養,他就是說不出個好字。
因為才華這種東西,尤其是文學上的才華,它不像科技那麼直觀,要不怎麼說見仁見智呢?
可是怎麼到了江重涵這裡,就這麼……叫人服氣呢?
今年穎安縣試采用的是分次算成績的製度,所以張貼出來的不是通過的人員名單,而是目前所有考生的文章以及文章獲得的成績。
針對“而不見輿薪,至輿薪之不見”這個題目,考生們的文章主題那是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
那些離題萬裡,真的寫車子和木柴的就不說了,光是獲得成績的文章裡,就有七八種主題。有人在討論“不能”和“不願”到底哪種才是人才;有人旗幟鮮明地說君子就不能不願,不願的都是小人;還有人說隻要君王願意君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童子試的文章都由好幾個考官糊名批閱,覺得能通過就在編號那裡畫個圈。這篇“君王之德”的文章,成績排在通過名單的最後,有且僅有一個圈,險伶伶地擦線過。
但江重涵呢?
他用六百餘字的文章,寫了一個主題:能其能,願其能。
一個人不去做某件事,有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可能因為不願意。能力有高低,但一個人的能力不管多低,都有可以做到的事;不管多高,都有極限。人是可以“能”,也可以“不能”的,當一個人因為“不能”而不去做某件事時,我們要“能其能”,讓他去做彆的、他能夠的事,或者培養、提高他的能力。總而言之,使他的“不能”變成“能”。
可一個人明明有能力卻因為“不願”而不去做某件事時呢?我們應該“願其能”,鼓勵他,使他願意用他的能力做事,這件事不願意,就換另一件事。
這樣,不能和不願的人都可以為天下做事,天下方方麵麵的事都有人做了,自然就能為百姓造福,為君王分憂。
怎麼“能其能、願其能”?這就要實踐結合知識,這就是讀書人之責、為臣子之道啊!
林輕筠:“……”
就問你服不服?
彆說其他考生了,她都想給這篇文章豎大拇指了。
她也四書五經熟讀,知道其實從《孟子·梁惠王上》這篇經典的本義出發,議論君王之德,或者議論君王要愛護天下子民,這沒有做不到,隻有不願做,這兩個主題都沒有錯。通過的文章裡,有好幾篇都是以君子之德暗喻君王之德的,而且辭藻華美。可相比之下,林輕筠更喜歡江重涵這篇的主題。
天下沒有無用之人,所謂的無用,或許隻是給的舞台不對罷了。
她不就是江重涵這個觀點之下,受益的人之一嗎?
如果說林輕筠代入的是“物儘其用”裡麵“物”的角度,鄒友直和紀洪看到的,則更多。
無論最後是造福一方,還是謀求十萬雪花銀,說到底,科舉這條路的終點是做官。既然是為了做官,就注定了科舉的文章和平時的文集不一樣。文人不可無傲骨,平時的文章嬉笑怒罵也好、針砭時事也罷,寫得再尖酸、再刻薄、再一針見血,都隻會引來人叫好,為了名聲,君王也不會與之一般計較。
可科舉是為了給皇帝、給朝廷選官員,這就注定了文章必須表現出考生足以為官的資質。
什麼人適合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