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第64章 積分子係統正式開……(2 / 2)

首要的當然是忠君,臣子、臣子,在君王麵前不過跟棋子似的,不懂保命,隔天腦袋就落地了,就算有雄心壯誌,也不過一聲落得一聲惋惜。一切隻有在忠君的前提下,才能實施,君不見貪官收受賄賂,也要打著是為了更好給皇上辦事的幌子。

宣州同知這個題目出得刁鑽,乍一看很容易落入指點帝王品德是陷阱中,想像孟子一般,對梁惠王一頓猛說。他們怎麼不看看,春秋時期四處分裂,群雄爭霸,對人才極為禮重。隻因當時讀書的人何其少,天下的人才就那麼多,今日|你不要的人才,明日就可能被敵國重用,可能再過一年半載,朝廷上的王就要換人了。

但如今呢?如今四海升平,唯齊朝為天,是既無孟子,也無梁惠王了,更無群雄爭霸了。若是惹怒了君王,被貶斥那都是小事,隻怕一頓庭杖下來,命都嗚呼了。

所以,真是不由得感歎,宣州同知這題目出得刁鑽。

若是遇到君王給你機會進諫,你當如何?

主考官們將所有絲毫不拐彎直接議論君王品德卷子都判了不通過,就是想告訴學子們,為官第一步,還是要學會為臣之道。

可隻有忠君夠不夠?

不夠。

隻忠君,不問是非曲直,唯君命是從,那是內監所為,更不客氣地說,是佞臣,是佞幸,該受千萬年唾罵。

那麼,怎麼又忠君又勸諫君王,為民謀福祉呢?

被判通過的文章,主題看似五花八門,其實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最下就是跟君王講道理,也就是隻得一個圈的那篇,勸君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次,討論願不願、能不能的,看似在爭論君子的行為準則,實際上都在變著法地表示,君王啊,您不願意愛子民這可不是明主所為啊。或者暗示,做臣子的勸不勸諫,這不是能不能做到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不願意的都是貪生怕死、不忠君愛民的小人。

在鄒友直和紀洪看來,這題目已經沒有第三種合適的答法了,沒想到,江重涵這篇獨辟蹊徑。

他既不議論君王之德,也不議論勸諫之道,可字字句句都扣在“不能”、“不願”,通篇都在講讀書之理、為臣之道。

怎麼當一個臣子?希望君王向善、努力勸諫君王,何如儘天下人、辦天下事?這是不是為民謀福祉、為君分憂?

看得連紀洪跟鄒友直都不住唏噓。

當年他們要是有這個覺悟,哪裡會一個考了十幾年才考中進士,另一個考上了進士做官了還被貶呢?

江重涵的文風還跟一直以來流行的辭藻華麗不同,他用詞樸實,典故基本都是四書五經裡最常見的。這讓他的文章不僅不枯燥,反而有種樸實無華的力量直擊人心之餘,和眼下文壇提倡的效古之風不謀而合。

以至於除了被成績打擊得快瘋了的董鈺,其他考生每一個不服的。

更讓他們服氣的是,首場考試之前、離場之時董鈺如斯譏諷江重涵,此時江重涵拿下了第一,居然一句得意之言都沒有。

被嘲不餒,得誌不驕,這等心境,哪裡是他們能比的?

他們不知道的是,江重涵本來也是要說兩句的,不是為趁機踩董鈺一腳,而是他們互保五人組每個都過了首場。他拿了第一,荊敏材、卓博揚、嚴誌彬分彆拿了第三、第七、第十一的好成績,連董鈺都踩著線過了。

對,董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