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家子的青雲路(科舉)》全本免費閱讀 []
這個問題朱大昌從沒想過,但他是做熟切的,跟屠戶很熟悉,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劁過的豬是比沒有劁過的好吃,可是,很多養豬的人是不會劁豬這門本事的,他們也都是小老百姓,就算劁豬隻要花十幾個錢,也不舍得。反正,不劁,豬也有屠戶會買,何必花那個銀子呢?再說了,劁豬是有風險的,若是劁得不好,豬就死了,一家子都指望著把豬養大了換冬天的棉襖,死了多不劃算?”
他說的每一點,都與江重涵查到的資料對上了。
其實豬的閹割技術,從很早的時候就有了,至少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裡,就有騙、官牛、閹豬、羯羊等名詞。兩宋時期和遊牧民族的戰爭遍布了大江南北,北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打蒙古人的統治之下,遊牧民族對家畜的閹割技術也逐漸傳播開來。總而言之,在齊朝,家畜的閹割技術已經不是什麼神仙術,而是百姓都習以為常的技術。
隻是在劁豬的時間上,各處都沒有統一,普遍都認為應該在兩個月到半年時進行閹割。可實際上,劁豬的最佳時間應該在幼豬出生40-45天時是最合適的。再長大些,閹割了也沒用,豬肉還是騷的。太小了就閹割,很容易豬就死了。
畢竟古代這個手術環境,感染率太高了,就是對豬來說,也危險得很。
接著,朱大昌說出了另一個原因:“此外,很多屠戶是不願意買劁過的豬的。”
這下反而是徐常念更不解了:“難道不是劁過的豬,肉更好吃,能賣得更貴麼?”
江重涵沒回答,含笑看向林輕筠。林輕筠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肉是不是騷的,總要殺了才知道,屠戶買時可看不出來。人人都知道劁過的豬,肉更好吃,可以賣得更貴,那麼賣豬的百姓也可以跟屠戶說,我家的豬是劁過的,要賣得貴些。可劁沒劁過,劁沒劁好,肉質如何,都要宰了之後才知道。若是屠戶真相信了,這麼付了銀子,等把豬宰了,若果真是劁得好的豬,自然是皆大歡喜,若豬肉還是騷的呢?難保不與養豬的一頓扯皮。若是老實百姓,能退銀子自然好,若是遇到專門騙屠戶的,隻怕銀子拿不回來不說,還要挨一頓打,這多不劃算。思來想去,不如不掙這些許銀子,直接買沒劁過的豬,少些風險。”
“對對!”朱大昌連連點頭,“就是林姑娘說的這個道理!”
“所以,大家都已知道劁過的豬肉更好吃,隻是不知誰家的豬劁過、劁得好而已。”江重涵總結,並且放出結論。“若是有一商戶,他家的豬能保證劁過而且劁得好……”
這還用說?肯定有錢人哭著搶著要買他家的豬肉!
朱大昌的雙眼嗖的一下就亮了:“涵哥兒,你就是要教我這手把豬劁得好的技術麼?若是能打出我朱大昌劁豬的招牌,那我可就能靠本事過活啦!”
林輕筠抿嘴笑道:“朱大叔,你沒聽明白,郎君的意思,是你做個養豬戶,賣自己劁過的豬,把朱家肉豬的招牌打出來。”
對,江重涵想把係統兌換裡的肉豬閹割技術傳給朱大昌,不是想他做一個劁豬匠,而是希望他能開啟他在農業和商業上的第一個設想:肉豬養殖大戶。
不僅僅是賣豬肉而已,江重涵希望朱大昌能成功進行肉豬的閹割技術,賣豬肉、賣肉豬,同時,還能賣閹割過的優質肉豬仔,把閹割過的優質肉豬推廣出去。感謝這個朝代的皇帝的姓氏沒有跟食物同音的,豬肉這種大眾肉類就該進入千家萬戶啊!
想想看,從養豬到殺豬再到豬肉的買賣、菜肴的製作,能帶動多少產業!穎安這個小縣城人口不多,但是百姓勤勞善良,隻是一直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本事。看看臨近的湖州,絲綢、湖筆,都是聞名全國的商品。更遠一些,鬆江為什麼忽然就繁華了起來?最初也是因為鬆江的棉布技術得到了革新,將鬆江棉布的招牌打出來了。
江重涵知道自己很快就會離開穎安,也知道自己以後不會有太多機會回到穎安了,他很希望這個養育了原身,也給了他重生機會的小縣城,能百姓豐衣足食。
朱大昌也激動得連連搓手:“啊?這、這更好了!賣手藝哪有賣生豬掙錢!”
“隻是這麼一來……”林輕筠則提出另一個問題:“郎君,且不說朱大叔要把劁豬的手藝無私地傳出去,就是朱家肉豬的招牌打出之後,如何避免有人冒充呢?按照郎君的說法,朱大叔不僅會賣長大的肉豬,也會賣劁過的幼豬,買了朱大叔家幼豬的百姓,如何對外證明這豬果真是朱家肉豬,而不是隨便找來的肉豬冒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