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重啟九龍倉收購(2 / 2)

“好,我明白。”周家楊點點頭說道,陳誌文曾經多次說過要在78年底之前聚攏所有的現金,連開發黃埔花園也需要投資重金以保證在時間節點前完成,他自然知道肯定到時候會有大用處,就是不知道是什麼?難道是要對哪個大英資動手?

不過老板沒有告訴他,他也沒有多猜測,接著問道:“陳生,九龍倉的股票,是否可以繼續收購了?現在地價開始恢複,恒生指數也在上升,我們目前也算擺脫了當初收購和記後的資金緊張問題,我怕再拖晚了,會讓我們未來的成本增加。”

“這半年多來,怡和增加了九龍倉不少股票吧?”陳誌文突然問道。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操作,當和記集團突然被陳誌文收購之後,自然會驚到其他英資,畢竟英資隻是不擅長地產開發,但可不是傻子,置地飲牛奶,一分錢未花就完成了收購,這場商業並購案例即使到了50年後都算經典。

“對,怡和增加了對置地與九龍倉的投入,不過效果不明顯,置地的規模太大了,哪怕是去年下半年,市值也超過50億港元,考慮到股市的增幅作用,怡和想增加10個點就需要至少8億港元,而九龍倉,市值倒是小很多,但在73-74年,為了開發海港城,九龍倉多次增發股票,我估計怡和手中持有的九龍倉股票已經不到10%,我們現在才是九龍倉的最大股東了。”周家楊笑了笑說道。

“可惜,我們這個最大股東卻沒辦法獲得公司管理權了。”陳誌文笑了笑說道,成為大股東是沒用的,想獲得安穩的管理權,至少得35%起步,到了49才算絕對安全。

在原先曆史上的包玉岡,就是獲得了九龍倉30%的股票,而怡和隻有20%,但後者穩固的控製住了九龍倉,直到包玉岡一口氣花了20億港元,將自己股權提高到了49%,才算徹底擊敗了怡和。

周家楊接著說道:“海港城這個項目,太耗資金了,當初預算是10億港元,但現在的趨勢是20億也不夠了,偏偏還不能停下來,一旦停了,之前的十億投入都白費了,那整個九龍倉,立刻就會破產了。”

“其實,隻要將海港城裡麵的物業拿出來售賣,就足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可惜啊,怡和的人太過沉迷於自持物業,走不出這個圈圈了。”陳誌文搖搖頭說道。

海港城的原土地,也是曾經香港三大碼頭之一,與現在的太古城、黃埔花園起名,位置方麵,雖然在九龍半島,但是正對中環,有了天星小輪的幫助,這裡的位置絲毫不比太古城差。

這樣的地皮,如果與太古城一樣開發小區,估計輕鬆賺個十億沒問題,但怡和高層顯然更希望這裡能夠成為取代中環冬暖夏熱下雨天煩人的商業模式,於是建了海港城。

從未來的情況來看,這個思路是對的,海港城成為了香港最大的商城,到了21世紀每年收租就超過百億港元,但顯然這一切跟怡和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因為現在過多的投資,導致了九龍倉的資金問題漏洞百出,不得不大規模稀釋股票,最終被包玉岡搶走。

這輩子麼,自然是自己了。

“置地這幾十年來,可是躺在中環賺錢,怡和估計也是希望九龍倉變成這樣了。”周家楊笑了笑說道,當資金足夠的時候,購置大量中環物業,坐等升值的同時再收取巨額資金,那的確是很賺,可惜,現在的和黃也沒這個能力。

“九龍倉的收購,不急於一時,我就是要慢慢收購,那現在就重啟對九龍倉股票的收購吧,一切以穩為主,慢慢收購。”陳誌文想了想說道。

其實除了資金問題,陳誌文一直不對九龍倉下手,一個主要原因也就是讓怡和的資金再多花在海港城上麵,畢竟,要是自己收購了,這十億港元的資金,自己也是必須出的,要不然海港城廢了,收購九龍倉還有什麼意義?

“好,我儘量以最低的成本收購最多的股票。”周家楊又問道:“那資金?”

“我還會從海外調的。”陳誌文說道。

PS:求月票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