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商務區,也在按照計劃執行,地下車庫已經建好,十棟寫字樓也在同步建設,預估明年6月份完工。”周家楊說道:“已經有不少人過來詢問我們租賃的價格了,我們的地下車庫足足有三層,這算我們的優勢了。”
“配套建設好,自然不愁租戶。”陳誌文點點頭說道。
在香港停車,是個永恒的難題,所以黃埔花園前方的黃浦廣場,地下也有著一個超級停車位,而這邊的黃埔商業區,也是一樣,即方便了樓上的租戶,還可以單獨對外收租。
“就是我們的資金全部都是來自銀行,彙豐那邊對此有點意見,他們想讓我們再多墊一點資金。”周家楊又說道。
“不用理他們,不過如果彙豐真的收縮貸款的話,那就找一些小銀行,這些銀行為了賺錢風險控製沒那麼高的。”陳誌文想了想說道。
和黃買下靑洲英坭的這塊地後,又花費了9800萬港元將這塊地工轉商,而這塊地之前是水泥廠,地麵有一些汙染,和黃不得不又花了2000萬港元將土方換了一遍,又穩固了地基,加上之前收購靑洲英坭時投入的資金,已經花費了不少錢。
因此,黃埔商業區的建造成本,完全就是依賴銀行,以未來房產的價值及收租為抵押,向銀行借錢建房子,這也是香港正常的套路,不過大銀行還是會要求投資者多投一點本金進去,以減少銀行的風險。
“好,不過這些小銀行的利息可能會高一點。”周家楊說道。
“有舍必有得,哪有完美的事情,以後收租之後,再慢慢還就行了,550萬尺的商業寫字樓,一次性想自己持有,當然得付出一定代價了。”陳誌文笑了笑說道。
其實如果資金足夠,他早就將黃埔花園的那塊龐大麵積土地全部建商業寫字樓了,1000多萬尺的商業寫字樓,到了90年代就能價值2000億港元了,租金一年估計也要有上百億港元,完全就是另外一個海港城項目。
但前提是資金足夠,而因為類似海港城,就更不能做,因為這會拖垮整個集團所有的資金,真要是這樣操作,整個和黃十年內就隻能圍著這個項目了,隻有等到房價大幅度上漲後,貸款還到一定程度,才能緩過來。
而這樣操作,也會錯失太多的黃金機會,特彆是有著先知金手指的情況下,很多項目的價值更勝這樣的一個商業寫字樓集群,甚至有機會,能夠獲得更佳的可以值得長期持有的項目。
因此,黃埔花園就與原先曆史一樣變成了小區,這樣可以快速套現大量資金,從而去做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資。而從靑洲英坭拿到的這塊地,麵積不小,但也不至於拖垮現在的和黃,於是陳誌文就決定將這裡打造成一個商業樓商務區。
未來可以長期收租,但又不至於影響現在和黃的正常運轉,而且隻要地價上漲,那麼這些寫字樓的價值也會提高,那麼就可以用來進行二次抵押貸款。
當然,這個風險也很大,一般的銀行都會比較謹慎。
“按照現在紅磡的租賃價格,黃浦商業區一年收租就有5000萬港元了,隻是現在的市場利息太高了,我們還貸的壓力也很大,這租金可能還不夠還貸。”周家楊有些無奈的說道。
“利息是全球問題,不可能持續很多年的,歐美的經濟也吃不消,暫時就想辦法以貸還貸,先緩緩吧,地產市場還會繼續漲的。”陳誌文說道。
雖然不太喜歡房地產,但在有先知金手指的情況下,這真的是一個超級提款機,而且就算自己不參與,彆人也會賺走這部分錢,那還不如留給自己,自己賺了還會將這筆錢投入實業,來幫助香港經濟發展,或者未來改開之後的國內。
就算慈善這一塊,陳誌文在香港的投資也遠超過其他富豪,華港基金這兩年已經先後建了30個誌文小學,同時幫助很大家庭貧困的孩子減免學費,在食物方麵也是家常提供肉類及蔬菜給學生,不屬於中產家庭的日常夥食。而教育之外,華港基金還在香港各大醫院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幫助那些得了重病的貧困家庭。
“好。”周家楊點點頭,現在隻要撐到黃浦商業區建成,那麼和黃將會成為香港排名前十的物業持有者,這也就是麵積大的地皮的好處,這種地皮很罕見,開發成小區就沒了,要不然,等以後和黃資金充分再開發可能會更好一點了。
“行,地產方麵你還要上點心,儘量多套現一點資金出來,到了明年年底我有大用途。”陳誌文站起身來說道。
“陳生,我明白。”周家楊點點頭說道,但心中卻是很好奇,要知道,光是黃埔花園這個項目,全部開發完畢後,扣掉所有的貸款、建築成本等等,就能淨賺10個億,如果房價再繼續漲,那就是十幾個億港元,外加一個170萬尺的黃埔商業廣場。
而和黃的其他地皮,也在與不同的華資或者星河恒義合作,按照估計,也能再套現四五億港元,加上星河本身也有自己的地產項目,前前後後至少能提供20億港元了。
這麼多的資金要去做什麼?肯定不是收購某家公司,因為在香港的收購,根本就不需要這麼麻煩,如果每筆收購都需要自己籌集資金,那香港十年也不會有一次並購。
隻要收購的對象不像之前和記那樣陷入債務危機之中,那就可以直接找銀行貸款了,香港的銀行是很樂意做這類生意的,甚至國際上的銀行也是如此。
更不要說,老板還有很多非地產方麵的業務,美的的街機,紅牛的飲料在歐美都非常暢銷,可能在利潤方麵,絲毫不低於香港的地產了。
“好,那我先走了。”陳誌文說道,在之前自己各自布局之下,在地產市場還沒有起飛的時候,便讓和黃、星河地產乃至老爹的恒義獲得了很多優質資產,現在則是到了開發的階段,這一階段,陳誌文是不懂的,也不會參與,隻需要知道最終的結果以及安排三方審核團隊進來審核財務就行了,其他的,全部交給職業經理人。
地產的暴利時代已經到來,和黃、星河以及老爹的恒義,早就做好了準備,外加自己的絕對信心,捋起袖子就是乾,那必然也可以獲得比其他同行更多的利潤。
當然,經營能力也是一方麵,陳誌文也在不斷的從幾大華資地產公司挖團隊,能做的也就這些了,剩下的就看是賺的很多,還是超級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