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前往燕京(1 / 2)

眾人在潘廠長的帶領下,走進了東邊一棟廠房內部。

場內的地麵,隻是普通的水泥,但卻非常乾淨,似乎是為了歡迎他們這群港商,進行了非常徹底的大掃除,不過有些地方褪色、裂開就沒辦法了。

從最開始的原材料棉花、尼龍織物開始,製成紗線,到後續的加工、印染、定型、拉布,這些就是最基本的布料成型的過程,這在香港也不多見,隻有幾家公司專門做這些,大部分香港的紡織公司,都是買來布料加工成衣物為主。

潘廠長在一路上給眾人介紹,不過這也隻是走走看了一圈,不是專業的人,根本就不懂這些,真正的重點,其實還是整個工廠的最後一道工序,也就是製衣。

製衣車間是廠房最南邊的一棟類似香港的工業廠房,一共有4層,顯然,第一紡織廠的地理位置還是不錯的,要不然,完全建在一層顯然更好。

雖然不知道這裡會在後世粵州市的哪個位置,但看周邊人群的密集程度,肯定會是市區的某個位置了。

“這做的是軍裝?”南豐紡織集團的陳亭華看著眼前一堆綠色的大衣,好奇的問道。

“不是,這些隻是外形方麵與軍裝類似,但實際上是給北方省份的兄弟用的,那裡的人需要衣服禦寒,各位可以那一件看看,裡麵都是純實的棉花,冬天穿起來非常的暖和。”潘廠長笑著介紹道。

“好重。”一名港商拿起一件軍大衣後說道。

“重才暖和啊。”潘廠長笑道。

陳誌文也拿起一件軍大衣,的確很重,衣服內部也似乎都是厚實的棉花,摸上去感覺很有料,在他小時候,似乎也接觸過這類衣服。

“陳生覺得怎麼樣?這些衣服,能不能出口到歐美?”潘廠長似乎很期待且很有信心的問道。

“出口歐美?這樣的衣服可不行。”陳誌文搖頭說道。

“為什麼?歐美的冬天也很冷吧?那裡的人也應該需要冬天的衣服吧?”潘廠長問道。

國內政策,在這幾年已經開始發生了改變,以前,工廠隻要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基本上不缺買的,他們也不需要操心其他事情,但這兩年,上麵似乎鼓勵大家將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去,然後換取外彙。

本來潘廠長也沒在意,但隔壁鄰居市的一家紡織廠,去年在日本進口了一條紡織生產線,產能是他們工廠同類型的四倍,做出來的質量還好,他還特意跑過去看了一次,回來後也想著從海外引進同樣的設備。

隻是他的這個要求,被省裡直接駁回,整個國家的外彙就不多,每個省裡能夠自由使用的就更少了,同樣的設備,已經進口國一次了,其他廠哪怕理由說破天,也不可能再買一台了。

不過省裡也給了他解決方案,隻要你們自己能賺到外彙,那麼省裡拿到外彙後,會考慮將你們賺的一半外彙用於購買海外設備。

粵州與香港離的比較近,在得知香港一批企業家要來後,潘廠長便主動邀請港商來自己的工廠,就是要抓住這次機會,特彆是他已經從朋友那得知陳誌文旗下星河貿易的特殊性。

“美國那邊,冬天的確冷,不過大家還是喜歡比較輕的衣服。”陳誌文想了想說道。

“可是這輕的衣服,怎麼能暖和呢?”潘廠長有些不解的問道。

“這就是材料技術的問題了,我也不是很專業,但跟基礎材料工業有著很大的關係,西方的冬衣製作公司,都是在追求非常輕的情況下,保證暖和,潘廠長,你說兩件衣服,有著同樣的保暖效果,一件非常重一件非常輕,你會選那一件?”陳誌文問道。

“輕的。”潘廠長猶豫了片刻後,還是說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其實已經明白陳誌文的意思了。

“這是任何人的本能,誰也不喜歡身上的衣服那麼重,所以,潘廠長,你們的產品如果要出口歐美,這冬衣的重量一定要降下來。”陳誌文建議道。

潘廠長接著問道:“我知道香港那邊也有很多做冬衣的,他們做的是什麼樣的?”

“他們的原材料,基本上都是從日本那邊進口的,最近香港有了一家叫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紡織廠,目前也在開始做這類產品。”陳誌文回答道。

“要進口啊。”潘廠長皺眉說道。

“這裡麵應該涉及到材料問題,潘廠長的工廠很大,可以往這個方向進行研發,等我回香港後,可以寄一些類似的海外羽絨服給你們,你們隻要能夠做出差不多類似的,那我這邊就可以考慮下一些訂單。”陳誌文說道。

紡織業,雖然是輕工業,但內部的技術含量,還是有很多的,同樣保暖程度的輕重,直接影響著用戶的體驗,這基本上是決定性的因素,將這類軍大衣送到好市多去,估計免費送,顧客都不一定要。

而更高的要求,還有防水,好的羽絨服,在碰到下雨時,雨水會順著衣服滑下去,而不是會滲進去,打濕整個衣服,更高級的還要有防火等級要求,倒不是真的要求防火,而是要求很難被火苗引著,真的被燒起來了,也會要求燒的很慢等等。

這裡麵,其實就是考驗的基礎工業的能力,從石油冶煉開始就有要求,所有的輕工業,能夠持續繁榮的基礎就是有著重工業的研發能力,要不然,就會跟香港一樣,隻是一群做普通衣服、組裝的小產業,哪怕規模成了氣候,但也就是給材料廠打工罷了。

當然,國內的情況要好很多,從70年代初開始,國內就花了當時為天價的43億美元購置大量西方生產線,石油冶煉生產線解決材料、能源問題,化纖生產線解決衣服問題,冶煉工廠解決鋼鐵問題、化肥製作工廠解決農業問題。

這些其實就是改革開放的根基,如果國內不能提供這些基礎原材料,那就隻能做一些三來一補的小工廠,永遠成不了氣候,也就沒有90年代乃至00年代的工業發展奇跡了。

但現在的話,不行就是不行,這些產品根本不符合歐美的市場需求。

“好,多謝陳生了。”潘廠長有些失望的說道。

“陳生,既然冬衣因為重量的原因不行,那夏天的衣服能不能考慮一下。”一旁的梁社長問道。

“可以,那去看看吧。”陳誌文點點頭說道,夏天的衣服,要簡單多了,國內現在的化纖產能也上來了,這方麵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