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蒲甘北侵(2 / 2)

隻不過,蒲甘西邊雖然是富饒的天竺地區,卻因險峻的高山所阻而無法用兵。南邊是茫茫的西洋,東南邊是同樣驍勇善戰的素可泰王國,幾次大戰下來並沒有占到多少便宜。雖然向東邊征服了不少高棉的附屬部落,卻毫無收益。因為這個方向叢林密布道路艱險,用兵成本極高,而被征服的部落實在太窮,掠奪的人口財物根本不能彌補戰爭經費。唯一的方向便是北方的大理,這可是塊膏肥之地。

兵出大理國不隻是那羅梯訶波帝的決斷,而是蒲甘統治階級的整體意誌。國王雖然是最高統治者,但並不能主宰一切權力,而是需要和王公貴族組成的魯道(漢名稱樞密院),共同決定和處理國家大事。同時作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各地稱為“謬沙”的封建主和各級官員,由他們向農民征稅和征調勞役。謬沙向國王納貢,戰時則向國王提供軍隊。對外擴張掠奪的人口和財富,統治階級都能獲益,這也是蒲甘國自立國之初,便四處攻略的原因。

攻伐大理,也是因為自信於軍力。蒲甘源自蕃區高原,自在大理以南立國之後,疆域便急速膨脹,成為人口超百萬的尚武之國,有十萬帶甲之士。得益於吐蕃、南詔遺下的煆造和軍事技術,蒲甘士兵刀甲精良善使弓弩,加上大規模地運用了戰象,戰力碾壓周邊諸國。更重要的是蒲甘十分重視騎兵的作用。在長期的南征西伐中,騎兵起了重要作用,成為一支與大理騎兵旗鼓相當的強悍力量。

“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也彆想在談判桌上拿到”,既然蒲甘人要打,那霹靂軍也不會退守半步。從軍力上看,霹靂軍隻有第三師一萬人(欠水軍團),另有從邊境潰敗下來的大理白蠻兵三千人,此外加上從交趾撤回來的段實部騎兵二千人,總兵力不過一萬五千人。談判破裂之時,進入大理境內的蒲甘軍人數已達到四萬五千人,是霹靂軍的三倍,而且還有不少謬沙正率部族兵不斷趕來。

要論起質量來蒲甘軍也不差,其弓弩裝備率超過了百分之三十,還裝備了大型床弩。其甲胄裝備率也頗高,達到四成以上,雖然多數為皮甲。將領的親兵和中下級軍官則裝備了鐵製甲胄,甚至還有不少犀牛甲。除此之外,蒲甘軍還有三千騎兵和五百戰象,這兩樣才是其殺手鐧。為了防止戰象受傷,蒲甘人還在為其披上了厚厚的皮甲,能抵禦刀箭的攻擊。

霹靂軍當然更強悍。作為與蒲甘軍對戰的絕對主力,第三師眼下是齊裝滿員,重型火炮也運送到了永昌府前線,這讓昝萬壽底氣十足。為了打贏此戰,他已運輸屯積了足夠的彈藥,也找來了大象對戰馬進行了適應性訓練。加上段實的騎兵,霹靂軍的騎兵數量超過了蒲甘,步兵數量雖然隻有其三分之一,但不管是火力還是甲胄均超過對方。眼下影響勝負的最大變數,則是雙方各自的王牌——戰象和火炮。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